渔业抗灾复产技术措施:高温季节河蟹疾病防治技术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杨兰松王勋伟龚珞军程咸立

高温季节是河蟹快速生长时期,同时也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为使广大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户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蟹病,减少经济损失,现将高温季节河蟹疾病防治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黑鳃病

流行情况发病高峰在7-10月份,主要危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20%,死亡率较高。
症状病蟹鳃丝发黑、发暗,严重时全部发黑,鳃丝残缺不全,末端坏死,腮丝上长满藻类或原生动物,病蟹爬上岸及水草上,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严重者几小时内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发病季节,每隔15天左右用15-20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的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一次。
治疗:
1)连续用15-20毫克/升的生石灰泼洒两次,每天一次。
2)用维生素C及环丙沙星3-5克/千克拌饵投喂。

2.颤抖病

流行情况该病在我国河蟹养殖区域均有发生,主要危害二年龄幼蟹和成蟹[稻田养蟹: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惠互利。],死亡率达100%,流行时间为5-10月份,流行水温为25-35℃,8-10月份夏季高温尤为严重,10月以后,该病也随着水温下降而逐渐减少。
症状病蟹行动迟缓、停食、上岸不回水,步足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肝脏呈紫或灰白色,严重者糜烂、肿胀,*门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体腔正常,步足和螯足环于腹下,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治疗效果不明显,以预防为主。
1)放养前应对池塘和苗种进行严格消毒,水草覆盖率达50-60%,保证水质清洁。
2)定期用1.5毫克/升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泼洒消毒。
3)发病期间用1.5毫克/升漂**全池泼洒,连用两天。
4)在饲料中添加0.1%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连用5天。

3.甲壳溃疡[溃疡,是指皮肤或黏膜表面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复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遗有瘢痕,可由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程等也不一致。]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流行于成蟹和越冬期的蟹。在成蟹养殖过程中,4-9月份较为流行,尤其在水温17℃以上的春末夏初,发病较为普遍,任何河蟹养殖区域均有发生。
症状病蟹甲壳上、步足各节、背甲、胸板或腹部有数目不定的黑褐色溃疡性斑点,尤以蟹的腹面较为常见。该病主要由一些能够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所引起。发病早期为一些黄褐色斑点,斑点中心稍凹陷,呈微红褐色。继而溃疡斑点扩大,并互相联成形状不规则的大斑,中心处有较深溃疡,边缘变为黑色。到疾病晚期溃疡中心部加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死亡。如果溃疡深度未达到表皮者,在河蟹蜕壳时就随之蜕掉,如溃疡达到表皮层之下时,蜕壳较为困难。
防治方法
预防:
1)防止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及时清除。
2)养殖过程中定期用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能够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治疗:
1)发现病蟹用2毫克/升漂**全池泼洒。
2)用浓度0.05-0.1毫克/升或20-25毫克/升福尔马林连续泼洒两次,隔天一次。
3)0.2%土霉素拌饵连喂5天。

4.烂肢病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6-10月份。
症状病蟹腹部、附肢腐烂,*门红肿,活动迟缓,严重时病蟹不摄食,逐渐昏迷或无法脱壳而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
1)幼蟹放养前在2-4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分钟。
2)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河蟹受伤。
3)定期用生石灰15毫克/升或漂**1-1.5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
治疗:
1)用1毫克/升土霉素全池泼洒。
2)15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每周一次,连用2-3天。
3)按1000公斤饲料添加10%氟苯尼考0.5公斤的比例投喂,连喂3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