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风呼呼地吹,华中地区黄颡鱼养殖需要注意什么?



撰稿|集团工程中心刘汝鹏

进入十一月份以来,虽然华中地区[中国华中地区,简称华中,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华中国土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9%。]持续了十天左右的晴好天气,但是水温依旧不可逆的跌破了15℃,鱼类新陈代谢大大减缓,摄食活动明显减弱,各类水产品种的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进入“收尾”阶段,辛苦了一年的养殖户也终于可以放下整日悬着的心,享受丰收的喜悦。但这并不意味着养殖户可以完全放松警惕,只有做好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管理,才能保证来年养殖的顺利进行。下面笔者就以华中地区近年来大热的黄颡鱼为例,分步介绍其越冬管理措施。

一、强化黄颡鱼越冬前、中的营养水平

华中地区的停食[停食,指食物停滞胃中不消化。]期至少在3个月以上。长时间的停食,会导致黄颡鱼鱼体变瘦,有报道指出,停食一个月后,黄颡鱼体重会快速降低15%-20%。饥饿时,黄颡鱼首先会消耗体内贮存的脂肪、糖原,最后利用蛋白质。体质[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方面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特点,养殖户在越冬前应当投喂营养水平更为合理的饲料,同时做好黄颡鱼内服保健工作,保证鱼体膘肥体健。改变冬季[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完全不投喂的习惯,在天气晴好的中午也应该适量投喂,满足黄颡鱼越冬的营养需求。

停食前的内服工作:

黄颡鱼停食前的内服工作应注重对肝胆、肠道功能的调理、保护,增强越冬前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建议以**、免疫多糖内服为主。

二、严防越冬期间发生病害

越冬期间病害的发生,多半是由于越冬前准备工作不足、不当导致。近年来,冬季黄颡鱼频发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由于没有得当的处理措施,一旦爆发小瓜虫,势必会导致较大的损失。小瓜虫的发生一方面与自身体质差有关,密度大、缺氧、拉网操作等应激胁迫都会导致体质变差;另一方面与恶劣的养殖环境有关,夏、秋季节饲料使用量大,粪便排泄量也大,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过多利于原生动物滋生,有机质分解消耗大量底部溶氧,致使水质恶化,黄颡鱼感染小瓜虫。所以,预防小瓜虫,一方面在越冬前应当提高黄颡鱼体质,另一方面在于改善养殖环境,主要是培藻、改底。

冬季黄颡鱼常见水霉病,危害较大。主要是因为鱼体机械性损伤,继而感染水霉导致,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的程度,菌丝已侵入伤口,向内、外生长,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毛。此病危害大,关键在于预防,具体操作是鱼体搬运要轻柔,出现损伤时及时消毒。

三、加强日常管理

冬季也应该注重日常巡塘。黄颡鱼为底层鱼类,停食后中后期集群趴在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底部,造成局部溶氧变低;由于冬季光照弱,停止投喂带来池塘藻类新老交替变慢,尤其到冬季后期容易出现营养元素[怀孕是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你怀孕之后,一个可爱的胎儿就开始在***肚子里成长起来。](氮、磷等)缺失,出现藻类单一、丰度变小,甚至倒藻出现“白水”、“浑水”等,所以应当密切关注冬季水质变化,天气晴好时适当补肥肥水。

四、越冬后的管理工作

进入三月份,水温高于12℃后,黄颡鱼的活力逐渐恢复。此时,底部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粪便等)会被黄颡鱼搅起来,搅起的有机物不仅耗氧,还会大量吸附早春仅有的营养元素,同时水体变得浑浊,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种种状况,加剧了池塘水瘦、倒藻。池底大量虫卵、致病菌也被搅到到了水体中。溶氧低、水质差导致越冬后的黄颡鱼体质更弱,更容易感染寄生虫。鱼不适开始往池塘边游蹭身体,身体出现损伤,继而感染水霉病、腐皮病。接二连三出现的状况,往往使养殖户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出现上述问题,除了改善环境、外泼消毒剂外,更应当在气温逐步稳定后,适当降低池塘水位,提高水温,尽早促使黄颡鱼摄食,恢复体质,才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虽然冬季养殖相对轻松,但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养殖工作没有轻重之分,只有井井有条,面面俱到,才能收获更大的喜悦。祝大家养殖顺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