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下饲养的亲鳖于出生后4~5年才达到性成熟,可以进行产卵,然而想较优质的鳖卵以8~10龄为好。因为鳖在10℃以下便可进入冬眠[冬眠也叫“冬蛰”。]状态,在冬眠过程中生命活动量[此词条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贡献知识的乐趣。]极其低下,增长增重几乎为零,而且冬眠时间长,生长发育缓慢,所以从稚鳖到成鳖的时间长,要达到可用于产卵的亲鳖,时间则更长。
为了缩短培养亲鳖的时间,打破鳖的冬眠,在人工养殖中可用温水养殖法。另外,如有条件可通过电照明处理,使亲鳖的产卵期延长,增加产卵数。据有关实验得出,长时间的光照可增产多2~3倍的鳖卵。
鳖性喜静,故用静水池或微流水养鳖较好。同时,鳖有相互残食的习性,需要大小分池饲养。在亲鳖的饲养中,除繁殖期外,雌雄需分池饲养,以避免雄鳖之间为争雌鳖而互相残杀。要亲鳖交配期间雌雄的比例应按4:1放养,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每平方米一只。
由于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的动物,故需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的原则,使其获得充分的营养。
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率,近年来,人们以逐渐进行不同食性的鱼类和鳖混养[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的立体养殖方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率。鱼鳖[鱼鳖是分为以下几种:1.鱼2.鳖这个词指鳞介水族...]混养能充分发挥水体生产潜力,在水、饵、肥的合理利用方面相辅相成,并能相互促进生长。鱼鳖混养的原理是:鳖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主要通过肺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不与家鱼争夺水中的溶氧,鳖的上下活动增加了水体的含氧量[在一般情况下,大气中的含氧量为21%左右。],使水中含氧量达到平衡,对于保持水质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使混在水底的食物残渣及废物搅乱而易于分解,可降低有机物的耗氧量[耗氧量为每升水中在一定条件下被**剂**时消耗的**剂量,折算为氧的毫克数表示还原性物质。],减少泛塘的危险,在混养中大量繁殖着家鱼喜食的饵料。另外,剩饵和鳖代谢活动排出的废物,其中含有大量氨态氧,可供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利用而大量繁殖,同时这些浮游植物又不断被鱼吃掉,起到能量循环和净化水质的作用。鱼鳖共养,二者既可共存,又可互利互惠,是一项经济效益较高的新型养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