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大闸蟹实用技术介绍


  一、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清淤
  池塘清淤使池底淤泥不超过5厘米,每亩用茶饼15—20公斤或用生石灰100—150公斤进行消毒除害。在清塘消毒后,让阳光暴晒数天,翻动底泥后再暴晒10天,即可注入新水,在进水前必须施足基肥,每亩施发酵粪肥250--500公斤。

  二、培植水草
  水花生[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称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草。]适应性极强,陆地、水面都能生长,且抗寒力强,气温在10℃时即可萌芽生长。水花生在养蟹水域中采取移植的办法,使水面上形成水花生群落,河蟹喜在上面栖息、摄食,根须是蟹的优质饵料。种植伊乐藻[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水位应控制在70-90公分,不宜太深,否则易烂草,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易突变。在养殖中不能让伊乐藻疯长,过多应抽条去除。水草的覆盖密度不应超过蟹池总面积的2/3,过多要捞除,不足可从其它水域中捞取补充。如密度较高,河蟹无法穿行于其间,缩小了河蟹的生存空间,影响河蟹的正常生长。

  三、移植螺蛳
  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活饵料[ ...],螺蛳的滤食作用直接降低了水体肥度,净化[净化是指清除不好的或不需要的杂质,使物品达到纯净的程度。]作用明显。螺蛳主要食物为固着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能分泌一些絮凝物质,使池水中的悬浮物絮凝。四月上旬每亩池塘投放螺蛳500公斤。

  四、合理混养
  利用水中动物滤食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以提高水体透明度,净化水质。放养一些滤食性、杂食性鱼类,鲢鱼、鳙鱼能滤食大量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鲻鱼主要以腐殖质、沉积的有机碎屑、附生藻类为食,在淡水池塘中它可以充分地摄食其他水生动物的残饵、附生藻类,改善水质,起到“清道夫”的作用,由于水质的改善,鱼蟹不易生病,降低了用药成本,生产的水产[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更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

  五、施用微生态制剂
  光合细菌能吸收分解水中的氨、氮、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具有很高的水质净化能力,光合细菌、EM原露、降硝先锋等微生态制剂交替施用,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经常使用,净化水质、改善底质效果明显,亩用量一般为0.3-0.5公斤(1米水深)。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