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桡足类等大型浮游生物和蚯蚓[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都是鳝苗喜食的优质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尤其是水丝蚓[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颤蚓科。],是鳝苗的最佳开口饵料。因此,鳝苗入池后,头2天投喂水丝蚓碎片,3天后可逐步投喂整条蚯蚓。投喂应在固定地点,最好在池子遮荫的一侧。日投喂量占鳝苗总体重的10%~15%,分四五次投喂。
经60~65天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鳝苗的体长达30毫米以上时,便开始第1次分养[民间群众有分养牲畜习俗,即因家庭劳力紧缺无法继续饲养牛、羊等者,将其送给别家饲养,增值部分实行分成,此俗今已少见。]。方法是:在鳝苗集中摄食时,用密网眼将身体强壮、争食及活动能力强的鳝苗捞出,移入另一培育池内培育,密度降为每平方米150~200尾。此时投喂的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主要是蚯蚓、蝇蛆、少量麦麸、米饭、瓜果、菜屑等。日投喂量占鳝苗总体重的8%~10%,日投喂2次,分别在8~9时和16~17时。
经l个多月的饲养,鳝苗体长达到50~55毫米时,进行第2次分养,方法与第1次分养相同,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降为每平方米100~120尾。这一阶段主要饵料为蚯蚓、蝇蛆和其他动物性饲料,也可投喂部分的鳗鱼种饲料。鲜活饵料的日投喂量为鳝鱼[黄鳝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总体重的6%~8%。
在精心饲养条件下,当年的鳝苗体长可达150~250毫米,体重达5~10克,部分可达10~15克规格。此时可分池进入成鳝池进行越冬,也可在原池越冬。一般在水温降至12℃左右时,鳝鱼即停食并钻入泥中越冬。鳝鱼苗种培育的日常管理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好水环境条件
鳝鱼苗种培育要求水质清新、较肥、溶氧量高。春秋季每6~7天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l次,夏季每3~4天换1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3~1/2,换水时采取先排后灌的原则,换水时间应安排在傍晚前后进行。水深保持在10厘米左右,水温保持在25~30℃。
2、加强管理
坚持每天巡池3次以上,做好防逃、防病工作,及时清除池内污物杂物,保持培育池的清洁卫生。当天气由晴转雨,或由雨转睛,或转闷热时,鳝苗容易将头伸出水面,应及时加注新水补充氧气。不投喂**饲料。发现个体分化较大时,要及时分养。
3、加强病害防治工作
经常检查鳝苗,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发现鳝苗活动或摄食不正常时,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清除池中的敌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