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白鲳越冬期间水霉病防治技术介绍

1、淡水白鲳[白鲳属白鲳科,为经济鱼类,栖息深度在10-30公尺左右,体近圆形,侧扁而高,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期间常发生的疾病

淡水白鲳越冬期最常发生的鱼病是水霉病[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特别是小瓜病,易造成暴发性死亡。发生各种鱼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越冬期间水温低,鱼类无摄食,体能消耗大,体质变差或由于在低温天气捕捞和运输[运输是指用特定的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对物进行的空间位移。]不慎造成了损伤或低温冻伤,是大量各种寄生虫、细菌乘虚而入,侵袭和危害鱼体而出现各种疾病。因此,要以“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在抓好越冬保暖,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抓好疾病防治[《疾病防治》是2010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巍。]工作,进池前的鱼体要用4%~5%的食盐[食盐是指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水药浴10~15分钟。如发生有病鱼,应及时对症下药治疗。但在用药时,切忌用敌百虫和孔雀石绿。

2、水霉病

水霉病是淡水白鲳越冬期间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尤其在开春的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塘最易暴发该病害。

(1)病原

水霉菌、绵霉菌。

(2)症状

病鱼体表局部肉眼可见长出许多絮棉状的白毛来(感染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病鱼焦躁不安多在水面慢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而导致死亡。

(3)防治方法

①尽量避免在低温季节捕捞和运输鱼种,以防止机械损伤和冻伤。尤其是在开春后,应在水温稳定在22℃以上时,并经投料恢复鱼体后方可捕捞运输鱼种。

②在越冬前要加深塘水,使水深在2米以上,或采取其它保温措施,使水温保持在19℃以上,以防冻伤鱼体。同时要注意水体环境切忌水质过肥,水色呈茶色、浅黄绿色。

③鱼种运输时,应在运输水体中加入1%左右的食盐杀菌消毒;鱼种过塘时要用1%~2%食盐水浸泡5分钟后下塘养殖。

④发病鱼塘可用0.04%食盐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或可同时加入0.04%的小苏打全池泼洒;或每亩水面用2.5~5千克菖蒲叶捣烂加0.5~1千克食盐,加入2~20千克人尿,浸泡24小时后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