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鳅体、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泥鳅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物,泥鳅的摄食、呼吸、排泄、生长等生命活动都是在水中进行,因此水环境对泥鳅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水中存在的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数量较陆地环境要多,水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溶氧、温度;ph值、无机三氮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泥鳅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体质[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健康的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疾病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但在养殖池塘中,由于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的提高(较自然水域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人工投饵量的增大,泥鳅的排泄量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环境极易[小说类型玄幻小说内容简介在宇宙的另一端,存在的相对的生物,是奥秘还是未知的结局。]恶化,同时疾病的传染机会增大。当环境的恶化,病原体的侵害超过了泥鳅体内内在免疫能力时,就导致了鳅病的发生。
二、鳅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为温度和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鳅病发生率[发生率是一个统计学词汇,指在某时间内一组人群发生新的例数。]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等。
2.化学因素水化学指标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泥鳅病害[植物体发育**、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养殖池塘中主要为溶氧量、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适宜(7.5~8.5)、氨态氮含量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时,泥鳅病害的发生率较低,反之鳅病的发生率高。如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这点对泥鳅来说要好于其它鱼类,但也不可不防,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二)生物因素
与泥鳅病害发生率关系较大的为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常将浮游植物含量过多或种类不好(如蓝藻、*藻过多)作为水质老化的标志。这种水体泥鳅病害的发生率较高。病原体生物含量较高时,泥鳅病的感染机会增加。同时中间寄主生物的数量高低,也直接影响相应疾病传播速度。
(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又称“人的因素”。]
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泥鳅病害的发生,如放养密度太大、超量投喂人工饲料、机械性操作等,都使泥鳅病害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养池塘的泥鳅病发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为重要。
(四)池塘条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质。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泥鳅最好是池塘宽度不在太宽,面积控制在2~亩为宜,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泥鳅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泥鳅病害。
三、发病泥鳅的体质因素
泥鳅体质是鳅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鳅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泥鳅各种**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抵抗力都很强,鳅病的发生率较低。泥鳅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所以在选择泥鳅专用饲料时就显得相当重要,当泥鳅的饲料充足,营养平衡时,体质健壮,较少得病,反之泥鳅的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极易感染而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烂鳃病、脂肪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