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瘪子”病是河蟹养殖中主要病害之一,这两年尤为流行,给河蟹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水瘪子”是对河蟹肝胰脏

[胰脏(pancreas):一个大而细长的葡萄串状的腺体,横于胃后,居脾脏和十二指肠之间;其右端(胰头)较大、朝下,左端(胰尾)是横着的,尾部靠着脾,是人体一个重要的脏器。]

坏死症的俗称,河蟹肝胰脏是甲壳动物免疫系统的重要**,分泌消化酶和吸收、贮存营养物质

[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

,对机体自身的解毒和机体毒素

[毒素(英语:Toxin),是指生物体所生产出来的毒物(poison),这些物质通常是一些会干扰生物体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质,例如蓖麻毒蛋白。]

河蟹养殖业“水瘪子”病势头不减,蟹农该如何从容应对?

的排除有重要作用。现在“水瘪子”病已成为河蟹养殖中后期爆发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因比较复杂,基本上能引起河蟹肝胰脏病变

[病变,是指病理变化。]

的因素都能诱导“水瘪子”的产生,死亡率较高,即使不死亡也会大大降低商品蟹的规格,无膘无膏难以上市。该病2015年主要在江苏兴化、盐城等地区流行,2016年流行区扩大到苏中、苏南等多个地区及安徽等省。迄今为止,有关“水瘪子”产生的病因病原研究进展极为有限,国内众多实验室从分离病原菌角度出发,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主要症状

1、河蟹长期伏在水草下不动,摄食量骤减。

2、不蜕壳或蜕壳困难,即使蜕壳甲壳也难以硬化。

3、肝胰脏发白、糜烂呈水溶状,腹腔大量积水。

4、鳃部表面完好,镜检发现鳃丝毛糙损坏严重,偶尔夹杂少量气泡(气泡病)。

5、肌肉萎缩(附肢里肉少),腹部发白部分透明,肠道基本无食或充满**物质(肝胰脏排泄)。

患“水瘪子”病的河蟹腮部水肿

二、发病原因

1、早期(2-3壳)河蟹吃食量大,肝脏

[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并在身体里面起着去**、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作用。]

负担过大,后期肝脏病变后吃食量急剧下降。

2、细菌、**感染,由于管理不当导致螃蟹

[螃蟹隶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

体质下降,有害菌乘机入侵,导致肝脏病变,以副溶血弧菌为主。肝细胞

[肝脏是由肝细胞组成,肝细胞极小,肉眼看不到,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

病变、死亡、出现花肝(河蟹肝脏丝状体末端出现白色、**、棕褐色)白肝(肝体发白)。肝脏具备消化作用、免疫功能、同化作用、解毒功能,是螃蟹的重要**。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合成利用都在肝脏内进行。

3、水中毒素。(1)农药残留污染(外河水毒素污染,如种植水稻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工业污水,重金属

[重金属:相对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称作重金属。]

残留等)。(2)添加有“特殊”成分的杀虫药(小厂家的药不安全就在此),虽然杀虫效果很好,但是螃蟹可能出现不吃食,肝坏死现象。

水质毒素(氨氮、**酸盐、硫化氢等)干扰肝脏消化吸收的酶类,导致水产动物摄食受到影响,严重时导致肝胰脏发生病变。

重金属毒素:直接导致肝细胞坏死,引发病变,严重的直接导致螃蟹死亡。

藻毒素、草毒素等,都属于酚类,主要作用于肝脏,诱发肝脏发生病变、死亡。

患“水瘪子”病的河蟹肝脏白化

三、发病流行时期

1、螃蟹两壳以后,由于投喂量的增加,还有部分客户投喂小鱼,导致螃蟹肝脏负担越来越大,极易诱发病变。

2、藻毒素、外源水毒素(草毒素、重金属等)长时间对肝脏的侵袭。

四、如何预防

对于水瘪子病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病理学研究和治疗方案,其原因复杂,实践中很难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尽量降低其爆发几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损失。

1、严把苗种关。目前有证据表明,野生河蟹亲本繁殖的后代患此病的几率较高。因此,在选购亲本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去质量有保障的河蟹育苗场引苗,不要选择野生亲本繁育的扣蟹,而且选择扣蟹时尽量避开水瘪子病高发地区,防止苗种带病。

2、平日加强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

环境调控。一般塘口水草过密、过早腐烂,水质过浓、增氧

[ ...]

设施不勤开的养殖池塘更容易暴发水瘪子病,且一旦暴发,感染率也高。因此平时一定要做好日常环境管理工作,及时处理池塘水草,定期使用杀菌消毒药(可使用氯制剂)进行池塘杀菌消毒,并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还需勤开微孔管道增氧,为河蟹与氨氮分解提供充足氧气。严格控制中后期伊乐藻密度,保持水流畅通,割草、拉草、补肥一个都不能少。

3.二壳以后随着气温回暖,河蟹食量增加,是强体防病的最佳时机,在饵料中添加适量营养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增强抵抗力。

4.经常投喂动物性饵料的塘口一定要注重改底,促进残饵、粪便的及时转化,切勿长时间堆积塘底,一旦温度升高,很容易引起病变(细菌、毒素、缺氧)。

5.高温期严格控制饵料投喂量,切勿盲目投饵,每天检查河蟹吃料情况,遇恶劣天气、水质突变要第一时间减料,及时采取措施(增氧、调水改底等)应对。

6、中后期尽量少杀虫,使用安全性高的消毒剂(蛭弧菌、碘制剂等)消毒,及时解毒,勤换水,处理蓝藻要谨慎,尽量不要全塘杀。

7、增强河蟹自身体质,提前加强保肝护肝。建议养殖户从5月份起,每隔半个月定期使用保肝护肝剂拌饲料内服,增强河蟹肝脏解毒及营养转化功能。千万别等到肝脏全白、糜烂后再去用药。

五、如何治疗

1、清除掉蟹塘里水瘪子和肝脏坏死的河蟹,给剩下的河蟹采取内服和泼洒保肝,防肠炎的药物。

2、调好环境:肥、活、嫩、爽。重点在于保草和调水:在大水面泼洒浓缩芽孢杆菌水溶液给草施肥,维持草活力、用菌种和有机酸调水。勤用全效底改剂改善底部环境,提高底部溶氧。

3、可以大量放螺丝和提前大量投喂冰鱼。提高营养,螃蟹质量好。

4、蓝藻泛滥问题:防控和杀灭相结合。保证后期50天内河蟹养殖顺利进行。

5、消毒:减少池塘中病菌含量,减少河蟹染病。根据情况适当消毒。

6、改底抑菌:残饵、粪便、死草沉积在底部,造成溶氧含量低,厌氧致病菌容易滋生。易导致螃蟹感染病菌,建议保持5-7天1次的改底,**分解底部有机质,除臭增氧抑菌。

7、定期内服加强保肝:增强肝细胞解毒和代谢能力,提高河蟹免疫力,抵抗病原菌的入侵。 

8、河蟹吃食差,活力差:增强活力,促进吃食,提高免疫力。为了有更好效果,外泼与内服动保药品同时进行。

六、部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患水瘪子病的河蟹躁动不安喜欢乱窜,更容易被地笼网捕到。因此养殖户打样时发现地笼中患水瘪子病比例往往偏高,有时达到80%、90%,而塘中实际河蟹患病比例往往大大低于打样中患病比例。有些养殖户觉得河蟹80%、90%患病了,饲料吃了也不长,为节省成本就开始停止投喂饲料,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塘中未患病的河蟹因得不到充足饲料供给,体质下降,或者蚕食患病同类,反而使水瘪子病进一步蔓延暴发,导致全塘覆没的恶果。在此建议各位养殖户,不要被打样表象迷惑,即使塘口有水瘪子病发生,也一定要保证池塘内有充足的饲料营养供给,健康的河蟹只有吃到饲料才有足够的能力去抵御疾病。但投饲数量可以根据池塘内河蟹实际吃食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