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质良好的天然湖泊[天然湖泊中国是多湖泊国家,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即达28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淡水湖泊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左右。]中一般很少出现疾病的团头鲂,却在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养殖时,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的加大,投入池塘的饲料的增多,与其他鱼类接触的频繁,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疾病,有时还很严重,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鱼类在池塘这个人造水域环境中生活,要进行呼吸作用[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分解,最终生成二**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碳。其次,要摄食各种天然饵料[天然饵料,是一种用动物或则植物制作的钓鱼饵料。]和人工饲料,排出粪便和各种代谢产物,这些废物积累在池塘中,成为滋生和贮藏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的温床。放养密度较小时,池塘中的物质循环作用会将这些废物转化,降低对鱼类的危害。但密度太大,超过了池塘水的转化和净化能力,废物就会逐渐积累,使鱼类的抗病能力大大减弱。
另外有的地方用营养价值[营养价值(nutritional value),是指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不高甚至很差的饲料喂养团头鲂,导致其营养**[营养**是一个描述健康状况的用语,由不适当或不足饮食所造成。],从而抗病力下降。有的地方在进行养殖生产时技术比较粗糙,对鱼体造成损伤,使鱼类容易感染疾病。有的在鱼种放养前未进行检疫和消毒,使鱼病[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时鱼的正常生命活动受扰乱的现象。]蔓延。还有的地方缺乏鱼病知识,滥用鱼药,使鱼病原体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更不利于鱼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