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生态养殖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对安全优质水产品[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的需求日趋强烈。安全优质水产品的生产,与环境和生态因素密切相关,采取一系列健康生态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方式进行养殖,既能实现产品安全、营养、卫生,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

1、创造良好的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生态环境

1.1池塘条件

养殖河蟹池塘面积以5~20亩为宜,水深一般为1~1.5m,土质为粘土或粘壤土,底部淤泥不超过10cm。进排水系统齐全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良好,符合GB1160T的标准。

1.2消毒、施肥

每亩池塘用漂**13kg进行清塘消毒。待清塘药物性消失后,根据池塘底泥情况适量施入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或无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200kg或无机肥10kg左右。

1.3水域条件

提供养殖河蟹良好的水域条件,首先创造模拟自然的生态条件,关键是要种植[种植即植物栽培,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果树、花草、药用和观赏等植物的栽培,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等。]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及投放一定量的螺蛳。

1.3.1种植水草:养殖池中可种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水草分布要均匀,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要合理搭配种植,保持相应比例,以适应河蟹生长栖息的需要。既可为幼蟹提供栖息、脱壳隐敝场所,又可为幼蟹提供天然铒料。

1.3.2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螺蛳。螺蛳是水质的“净化剂”,能吸收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中多余的有机质,也是河蟹的活性蛋白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亩投放螺蛳200kg。

1.4搞好防逃[ ...]设施

防逃是成蟹[稻田养蟹: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惠互利。]养殖成败的关键。防逃材料选用应本着成本低,便于维修,表面光滑的原则,采用双层塑料薄膜作防逃墙为宜。每1.5~2.0m立一根竹杆或木桩,高出地面60cm,顶部用细杆或铁丝串好,搭上塑料布底边沿蟹池四周埋入土里10~20cm,两块薄膜搭接处不能有缝,搭重合20~30cm,拐弯处呈圆弧状。

2、合理选种,精心选种,合理放养

蟹种选择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选择好的蟹种生长速度快,可提早成蟹出池时间。蟹种的放养要控制密度和规格,一般每亩放蟹种1300~1500只,规格在80~120只/kg。

3、科学饲养管理

3.1饲料投喂:饲料投喂是生长的关键,饵料投喂要适量、均匀,坚持“四看”、“四定”的投饵原则。注意观察,以当天吃完为准。在整个饲养期中的饲料投喂遵循“两头精,中间粗,荤素搭配”的原则,前期“复膘催蜕壳”,后期“育肥、壮膘、增重”,确保成蟹的上市规格和重量。

3.2水质管理:池塘水要保持清新,透明度高,富溶氧状况。在夏季炎热季节经常添加新水。特别是7~8月份,是河蟹生长的高峰期也是蟹病的多发时段,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整个水体的1/3。

3.3病害防治:河蟹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工作必须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

3.3.1在养殖期定期用水体消毒剂全池泼洒。

3.3.2内服饲料中添加0.2%土霉素。但在河蟹脱壳高峰要慎用药,更不能乱用药。使用药物应执行《无公害食品——水产品药物使用准则》。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