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蟹苗必须培育成仔蟹才能提高养殖成活率?


  河蟹在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阶段有以下特点:

  (1)个体小(一般每只仅3~7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龙虾型,游动速度慢,不能挖*,喜集群,逃避敌害[敌害,是汉语词汇,读音为dí hài,释义是危害某种动物的动物。]生物的能力很差,极易被敌害生物吞食。据测定,一条白鲦鱼其肠内有34只蟹苗,一只癞蛤蟆其胃内有121只蟹苗。因此需要创造一个无敌害的生活环境,才能提高其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2)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范围,中国长用词语。]狭。蟹苗在自然水体中,主食水蚤、水虹蛔和一些水生植物(小浮萍等),这些食物在自然条件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要求有专门的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池,提供量多质好的适口[适口,是汉语词汇,拼音:shì kǒu释义:适合口味。]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才能提高其成活率。

  (3)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国家或地区采取有效适应措施的能力,体现资源和制度等方向的综合实力。]低。蟹苗的适温范围为l5~30℃,最适水温为25±3.5℃。水温下降到12℃以下,就要冻死。对温度骤变[骤变,迅速变革。]的适应能力差,降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5.37±0.85℃,升温骤变的安全范围为3.15±0.75℃。此外,它们对淡水也需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也要求有专门的培育池,控制水质,提高其成活率。

  (4)新陈代谢[机体与机体内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水平高,蟹苗生长快。一般3~7毫克/只的大眼幼体,经15~20天的培育,蜕3次壳成为Ⅲ期仔蟹,体重达35~80毫克/只,增长了l0倍以上。其每克体重的耗氧率为1.068毫克/小时,比一龄蟹种大8.3倍,每小时每千克能需量为3.44千卡,比一龄蟹种大4.9倍。
综上所述,蟹苗新陈代谢水平高,生长快,需要摄食大量的高质量的饵料,但蟹苗个体小,抗逆性差,对饵料的要求高。如果直接将它们放入湖泊、河道中,就好比将鱼苗直接放入天然水体一样,成活率极低(通常回捕率仅0.1%~5%)。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无敌害的、水质良好、饵料适口充足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shengtaihuanjing],促进其生长,提高成活率。仔蟹培育池就是为其创造这一生态环境而设立的专用培育池。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