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从五个方面严格管理甲鱼养殖效益高


  春回大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数量和毒力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加强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春季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管理是甲鱼春季养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水质

  “养鱼先养水”,“宽水养大鱼”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甲鱼养殖,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
  1.换水排污:露天越冬池和温棚越冬池在开春[春风吹醒万物,生机盎然,人体与自然相应,全身代谢日趋旺盛,机能日趋活跃。]后气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适当换除部分底水并加注一些新水,对减少养殖池中的废物和有害菌总量有一定的作用。
  2.水体消毒:养殖水体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定期、及时地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是控制甲鱼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开春期间,甲鱼体质较弱,应使用性质较为温和的药物为宜,如碘制剂[制剂 zhìjì ,药物制剂,简称为制剂(Preparations)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剂型要求所制成的,可以最终提供给用药对象使用的药品。],溴制剂等。
  3.水质调节:引起甲鱼发病的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偏碱环境条件下不易生存,因此应定期使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调节水体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0之间,开春期间,生石灰的使用量不宜过大。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一方面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衍,另一方面可以分解水体中的废气、废物等,能有效地净化水体;另外,在准备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的新池中泼洒微生物制剂,能很好地锁定、稳定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形成。]。适量放养一些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同样能有效净化水体。
  4.控制水色:水色直接反映着水体中有益藻类的种群和状态,甲鱼池的水色应保持在绿色状态,藻相平衡,水体才会稳定。
  5.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培藻: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应大力肥水培藻,为甲鱼下塘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使甲鱼能很快适应环境。“肥水下塘”即为此理。

  二、温度

  “春无三日晴”,开春期间是一个天气多变的季节,不论是露天池的降水位提水温还是温棚池的升水位防高温和通风换气以及这些越冬池的换水排污,都应该了解天气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切忌大排大灌。开春期间的分级过塘,也要注意掌握气温和水温的变化,尤其是水温变化以不超过3℃为宜。
  温差过大,不论是原养池的甲鱼,还是分级过塘后的甲鱼,都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死亡。

  三、营养

  气温回升,甲鱼的活力增强,活动频繁,体能消耗也随之增大。应视情况及时投饵并适当增加投饵量,在饵料中多添加一些供能物质和维生素以及一些微生物制剂。
  露天池的甲鱼应及时投喂一些鱼、螺、动物肝等以诱食,当食欲旺盛时,增加配合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投喂量,并添加复合维生素、微生物制剂或抗菌素等。

  四、防病

  开春期间,是甲鱼疾病多发的一个时期,主要有感冒、腐皮穿孔综合症、真菌病、出血病等,应采取预防与治疗并举、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同行的原则。大力提倡在水体和饲料中使用微生物制剂,力求在水体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类等以净化水体,同时投喂有效的中草药。不但经济,而且有效,同时也符合无公害养殖的趋势和要求。

  五、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

  培育亲鳖是要供给质优量足的饲料。鳖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小鱼虾、蚯蚓、动物内脏、蝇蛆、螺蚌肉、鼠肉为食,也摄食一些瓜菜、麦粒等植物性食物。投饲量一般为亲鳖重量的15%~20%。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并便于掌握鳖的摄食情况,在池边搭建稍低于水面的带边框饲料台或将饲料串在铁丝上挂入水中。为了解决天然饲料的不足,各地都研制出一些鳖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基本配方与鳗鱼饲料相似,主要是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应在40%以上(一般为60%左右),以利于鳖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特别是在春季产卵前,应进行强化培育,增强亲鳖的体质,提高产卵率。亲鳖培育中要加强管理,捞除残渣,注意水质。如发现病鳖、死鳖,应及时捞出处理掉。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