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的河蟹在生长过程中,有时会在头胸甲和腹肢等部位长出毛状物,如不及时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河蟹“长毛”,主要是由于河蟹体表[(1).仪表。]寄生水霉菌、丝状藻、固着类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所致,治疗的关键是辨明病因,对症下药。
一、水霉病
水霉菌菌丝呈灰白色棉絮状,可使蟹身上产生毛状物。
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原因:蟹池水质过肥、不清新,注水量少及蟹体受到机械损伤等。
防治方法:
(1)蟹池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带水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20~150公斤;河蟹苗种入池前用浓度为2%~5%的氯化钠溶液药浴8~10分钟,可有效杀灭细菌和寄生虫。
(2)蟹种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以防蟹体受伤,在以后的生产中避免在水温15℃以下的条件下处理养殖河蟹,以免冻伤或擦伤。
(3)发病时,每亩池塘用二溴海因(有效含量10%)200克,化水全池均匀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连用2~3天。
二、丝状藻病
丝状藻附着在河蟹体表,使河蟹体表着生较长的绿色丝绒毛,绒毛弯曲无规律。
发病原因与水质过肥、pH值小于7、池中生青苔等有关。防治方法: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15公斤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提高池水pH值,并用青苔素200克,拌土全池撒施,8小时后换掉部分池水。
三、固着类纤毛虫病
聚缩虫、累枝虫等寄生或附着在河蟹的背壳、
步足以及鳃上,会形成绒毛状。发病原因:由于蟹池水质过肥或长期不换水所致。
防治方法: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500克纤虫净等杀虫剂加水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