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成鱼运输及注意事项



黄颡鱼,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是近年来养殖较多的名优鱼类。然而,由于黄颡鱼胸鳍和背鳍上具有硬刺,容易相互扎伤,因此在黄颡鱼(特别是成鱼[成鱼,是淡水鱼的一种,皮滑,主要颜色为黑色和褐色,可以人工养殖。])转运过程["过程",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中经常遇到运输[运输是指用特定的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对物进行的空间位移。]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低、运输难度大等问题,而解决此难题可大大减小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对今年7月所做的一次从武汉市白沙洲农副产品[所谓的农副产品是由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产品,分为粮食、经济作物、竹木材、工业用油及漆胶、禽畜产品、蚕茧蚕丝、干鲜果、干鲜菜及调味品、药材、土副产品、水产品等若干大类,每个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大市场到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华农”,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98年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历经传承演变,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以及原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件成立华中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的黄颡鱼成鱼运输进行经验总结,以供养殖户参考借鉴。

一、运输过程

由于本次运输的是黄颡鱼成鱼,且数量在300尾左右,又正当夏季高温时节,所以预先联系好运输车辆并选择*天下午进行黄颡鱼运输。按照预定计划,准备好足够的30升双层方底**尼龙运输袋、便携氧气罐等工具设备于下午3点出发,3人随车运鱼并留下一人负责卸鱼接应。到达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黄颡鱼成鱼供应商所在地可见,黄颡鱼成鱼暂养[ ...]在水泥池内,池内不断加注冷水并充氧[充氧,用氧注入或与氧结合;用氧处理或补给。]。打捞少量黄颡鱼仔细查看可见,半数鱼体有明显伤痕,并且活力不佳。选择体质较好的黄颡鱼打包充氧加注暂养池冷水,每袋50尾左右,共6个运输袋。运输1h左右返回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卸鱼时,将运输袋放入暂养池中,待到袋内袋外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相同时,解开运输袋,袋口向下,任其自由游出运输袋。池内不断充氧,微流水加水。1h后观察,可见33尾受伤严重且无活力,将其分离到其它空暂养池。第二天,全部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第三天死亡13尾,第四天死亡14尾,以后每天都有十尾左右黄颡鱼死亡,直到第十天停止死亡。此期间,发现部分鱼体眼眶、嘴下颌充血发红,泄殖孔、尾鳍基部充血,有的眼睛失明,头部中间明显可见一红线出血,偶尔可见少数黄颡鱼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原地打转狂游。

二、存在问题
运输时发现包装袋被鱼体硬棘扎破漏水漏气,所以不得不更换新的运输袋。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所购的黄颡鱼带伤且活力不佳,经过再次的运输,造成运输之后10%的死亡率。运输之后,考虑到鱼体体质状况很差而没有对鱼体做浸泡消毒处理,导致此后出现类似黄颡鱼“红头病”的细菌性充血病症。后期黄颡鱼死亡主要是由于细菌性疾病所引起。

三、问题分析

由于黄颡鱼胸鳍和背鳍上具有硬刺,容易相互扎伤,所以黄颡鱼运输过程中出现损伤难以避免。为了减少黄颡鱼鱼体受伤,应尽量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因此,如需大量购买健康无伤的黄颡鱼,可以直接联系附近养殖场。为了避免黄颡鱼硬棘扎破塑料运输袋,需要选用更加牢靠的可重复利用帆布或橡胶[1]运输袋,或者使用活鱼运输车。为了减少运输袋内黄颡鱼相互造成伤害,可以适当降低装袋密度,增加装袋数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运输、干法运输[2]。运输之后,做好鱼体浸没消毒工作,免除鱼病后患。为了避免消毒剂对鱼体再次造成应激**和消毒过程中鱼体缺氧,可以在黄颡鱼运输结束恢复5小时左右再充氧浸泡消毒。

四、运输注意事项[办理***时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黄颡鱼苗种运输过程中,应当严格注意以下事项:

1.黄颡鱼成鱼在运输前需要停食锻炼

在起运前的1~2天,需要进行拉网锻炼,让黄颡鱼成鱼预先排出肠内部分粪便并减少体表粘液,使其习惯密集环境以适应运输,这样可避免运输途中黄颡鱼粪便和粘液对水质的污染,提高运输成活率。

2.运输过程中注意水温水质调节

黄颡鱼成鱼运输时,水温最好保持在15~25℃。特别是天气炎热气温高时,则需要在运输袋外铺撒适量冰块进行降温处理。黄颡鱼成鱼运输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高、不受污染。到达目的地时,应先进行“缓鱼”[3],防止暂养池水体水温和运输水体水温温差太大,一般允许温差1-2℃以内。此外,还可以在运输用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浓度以0.2%~0.3%为宜[4])、维生素C[5]、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6]等药物,以调节黄颡鱼体内外的渗透压,减少运输过程中振荡、拥挤、水质变化等**引起的应激,防止成鱼因机械损伤导致细菌感染和降低运输水体氨氮,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岩,王永莉.黄颡鱼运输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4(03):20.
[2]罗玉双,夏维福,刘良国,等.浅谈黄颡鱼的运输技术[J].内陆水产,2000(06):26.
[3]程鹏,熊玉宇,但胜国,等.圆口铜鱼活鱼运输方法比较[J].水利渔业,2008(04):75-77.
[4]毕靖红,陈爱萍.黄颡鱼的苗种运输及注意事项[J].科学养鱼,2011(04):81.
[5]万年春,王胜望.鲟鱼运输实用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0(21):37-39.
[6]唐志勇.活水鱼运输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24):23-24.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