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
鳗鲡赤鳍病[赤鳍病是一种病症名,主要表现为病鱼臀鳍和胸鳍出血,*门红肿,肠道充血等。]
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
病鱼食欲不振[定义食欲不振是指进食的**降低。],离群慢游或停靠池壁、饲料台不动。鳍条充血[局部的血管血量增加,血流加速。]发红,腹部、体侧皮肤充血,*门红肿。严重时腹部等处可见出血斑块。有时头部、躯干、尾部皮肤会有局部坏死。并感染水霉。肠道明显充血发红,肠道脱屑性卡他炎症是重要特征。肝淤血呈暗红色[医学上,红色有鲜红、淡红、暗红之分。],肝细胞[肝脏是由肝细胞组成,肝细胞极小,肉眼看不到,必须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脂肪变性。肾肿大,肾小球[肾小球(glomerulus)是血液过滤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构成过滤膜。]、肾小管[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长为30~50mm的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功能,在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机体体液平衡及酸碱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明显病变。
危害对象
主要在露天池流行,各种规格的鳗鲡均可患病。
流行情况
春季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上升、秋季水温下降容易生病,水温25℃以上为高峰期[高峰期可描述为“投资需求夹杂着消费需求增加的时期”。]。
内服药物
三友红体散或康复散
外用药物
聚维酮[聚维酮是一种水溶性的具有高效粘合性的聚合物,主要作为固体制剂湿法制粒的粘合剂。]碘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