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鲈盐碱地池塘养殖技术

1.池塘清整与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

将池水排干,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检修进水、排水系统,然后加入50~100千克[千克(符号kg)为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亩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消毒,8~10天后进水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

2.鱼种放养

网箱内的花鲈鱼苗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育后,鱼种个体大小往往差异较大,因此在入池之前要进行挑选,除了剔除患病、伤残和畸形苗种外,还要进行规格分选,将规格基本一致的鱼种放养在一起,这样有利于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及控制花鲈的出塘规格。鱼种在放养前用浓度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5~10分钟。

3.鱼种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

对于水位较深、水交换条件较好、有增氧设施、饵料供应有保证的单养鱼池,放养鱼种500~1000尾/亩,产量可达到300~550千克/亩。条件一般的鱼池,放养200~300尾/亩,产量可达150~280千克/亩。对水位较浅、水交换量不足、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管理不便的池塘,只能进行粗养,放养量一般不能超过100尾/亩。

4.投喂注意事项

鱼种刚入池时,由于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环境,鱼种对新环境尚不能很快适应,主要表现为不集群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这时需要进行驯化。在选定的投饵[ ...]区每天定点定时适量投饵,投饵前敲击食料桶作为信号**,持续约7天可恢复定点定时摄食习性。若发现投饵时鱼种反应迟钝、抢食不积极,可能是由于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偏低、鱼病暴发等因素引起,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解决措施。另外,还须注意,投饲量与水质、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花鲈本身的生长都有较大关系,养殖期间应及时调整投饵量。花鲈的食量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摄食适宜水温为25~30℃;水温上升至32℃以上时,鱼种摄食量明显下降;水温下降至13~15℃时,花鲈有一定的摄食能力;水温降至10℃左右,很少摄食;水温7.5℃时基本停止摄食。

4.水质调节

花鲈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通常要求pH值为7.5~8.5.溶解氧含量在5毫克/升以上、氨态氮含量低于70毫克/升。我们一般采取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增氧与药品消毒等方法调控水质。

鱼苗下塘后,应定期换水消毒。换水应根据水质具体状况而定,一般在高温季节勤换水,10天左右换水一次,换水量10~20厘米水深,水温低时换水次数少些。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每20天进行一次,用量为每亩水面10~15千克。花鲈鱼种对溶解氧含量要求较高,我们在试验中就发生过因缺氧死鱼的现象,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鱼种活动情况及天气状况,定期监测水体溶解氧,做到提前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

5.日常管理

每天至少应巡塘3次。早晨巡塘检查花鲈有无浮头现象发生,中午检查花鲈活动状况,晚上检查花鲈有无浮头征兆。平时应注意观察花鲈的活动情况。一般从水面很难见到花鲈活动情况,如果发现鱼在水表层缓慢游动,可能是发病或缺氧的先兆。还要注意查看水色,正常水色应为浅**或黄绿色,池水透明度为40厘米左右,深褐色、黑色均为老化水,应及时换新水。最后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采取增氧等预防措施。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