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鳗池的结构设计,要根据养鳗生产的特点来考虑。养鳗生产的特点是:①鳗鱼[鳗鱼,别名:白鳝、白鳗、河鳗、鳗鲡、青鳝、风馒、日本鳗。]易逃逸、难捕;②交换水量比一般养鱼池[养鱼池也就是用来养鱼的池子。]大得多;③池内需要安装增氧[ ...]设施。兼顾这些特点,再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建池材料等方面进行较完善的设计。
养殖方式不同,养鳗池[鳗池(日语:鳗池/うなぎいけ)是日本鹿儿岛县萨摩半岛东南部一个近似圆形的火山湖,位于指宿市内,西距池田湖约3公里,是雾岛锦江湾国立公园的一部分。]的结构也不同。
各种生产池的规格,必须按照鳗鱼不同生长阶段的技术要求和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来确定。一般认为鳗池的形状最好为圆形或椭圆形,这样池水转动时没有死角,在生产操作和管理上均较方便。但这种形状的土地利用率不高,所以在建造时一般建成正方形或长宽相差不大的长方形,池角做成圆弧状,或成八角形。
一级池(鳗苗培育池)每亩面积一般以30~100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为宜,面积过大,驯养鳗苗比较困难。二级池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池以400~800平方米为宜。**池的池塘条件和成鳗池基本相似,可以相互通用,故有的**池和成鳗池的面积相同,为667~1334平方米。
露天池养鳗,主要靠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光合作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和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而自然增氧,净化水质,改善鳗池环境条件。据资料介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增氧的补偿深度为8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水深[水深的意思是水体的自由断面到其河床面的垂直距离,是水文特征值之一。]80厘米以下浮游植物的耗氧比增氧还大,同时,还有有机质分解时的耗氧。因此,经常出现池底缺氧状态,而鳗鱼吃食后喜匍匐池底,水过深,缺氧,对鳗鱼生长不利,故养鳗池比养鱼池浅得多。一级池主要饲养0.3克以下的鳗鱼,要求水深50~60厘米;二级池主要饲养0.3~2克的鳗鱼,要求水深60~70厘米;**池主要饲养2~20克的鳗鱼,要求水深80~100厘米;成鳗池饲养20克以上的鳗鱼,要求水深100~12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