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板[底板在科技有四种定义。]病是1996年来发现的一种疑难鳖病,是目前对鳖的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最高、治病难度也较大的鳖病。该病按其内部解剖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肝脾型,其典型症状是,体表完好无损,底板呈纸白色,肝脾肿大呈土**,失血苍白。肠内有凝血团块。二是胃肠穿孔[用钻孔或打孔工具凿[洞或图样]能穿孔打出成千上万种不同花样的工具。]型:即体表同样完好无损,底板呈纸白色,但其内剖典型症状是胃肠穿孔,多树集中在胃肠交接处。今年3月份福建金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门诊化验室就曾接诊到一例典型的胃肠穿孔型白底板病病例。现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情况
2001年3月20日,宁德某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养殖场发现死亡甲鱼与以往不同,以往主要是因背腹甲穿孔引起死亡,一般用土霉素就可控制,而此次死亡甲鱼大多数是底板发白引起,且交配时死亡尤其严重。据介绍发病甲鱼有两种典型症状,一种为红底板,数量较少,未见死亡。另外一种为白底板,发病率高达30%,死亡较多。曾先后使用过**灵、二氯海因、氯霉素[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是白色或无色的针状或片状结晶,熔点149.7~ 150.79C,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醇及乙酸乙酯,微溶于**及氯仿,不溶于石油醚及苯。]等。该场水源较好,养殖池水位在60厘米,每天排污换水3厘米~4厘米,2天~3天排换20厘米~30厘米,水为淡**,水温30℃。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为降低养殖成本,发病甲鱼前阶段曾改喂过黄花料(发病在投黄花鱼[黄花鱼,Larimichthys (D. S. Jordan et Starks, 1905),又名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的一属黄鱼的统称。]料之后,黄花鱼料每吨3千~5千元,甲鱼料需8千元左右)。平时有喂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维生素C。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甲鱼先是活动迟钝,身体变厚(雌的较雄的更厚),腹水有多有少,在发现白底板前未发现有肿脖或红脖等现象。送检的5只甲鱼,其中4只甲鱼底板发白,体表无其他典型症状,解剖发现有两只胃肠交接处穿孔,1只胃壁穿孔,均为与肝脏相贴处,且肝脏也有溃疡,1只肠壁溃疡(快穿孔),肠系膜充血。另外1只底板发红,除肝有色淡、腹水较多外,未见胃肠穿孔或溃疡。
三、实验室[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所以国家对试验室投入非常大。]检查
以送检甲鱼的肝、脾、肾、心等部位做细菌培养,经30℃恒温箱培养24小时后在营养琼脂上可见大量黄灰色、水珠样菌落。以纸片法做药敏试验,结果该细菌对福建农大实验兽药厂生产的白底康II(胃肠型)、鳖康素III、庆大霉素呈高敏,氟哌酸、氯霉素、多粘菌素、氨苄青霉素等呈低敏,痢特灵、强力霉素、红霉素、利福平、硫酸新霉素等耐药。
四、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胃肠穿孔型白底板病。
五、防治
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药敏试验结果,我们对该场发病甲鱼采取了内外结合的防治措施:(1)改投优质新鲜鱼粉配成的饲料。(2)水体使用鳖康素II10ppm全池泼洒一次,之后改用杀毒先锋等消毒剂消毒。(3)口服白底康II(胃肠型)20克/公斤饲料加鳖康素III5克/公斤饲料。
六、结果与讨论
该场发病池经上述方法处理一周后死亡基本得到控制。分析该场发生胃肠穿孔型白底板病的原因,主要是该场改换饲料不当引起,该场老板为降低成本[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使用的黄花鱼料虽然价格较甲鱼料便宜,(黄花鱼料每吨3千~5千元,甲鱼料需8千元左右),但其质量与新鲜度都较甲鱼料差,且易带入致病菌。因此本病例提示:我们不能只顾降低成本,而忽视其所带来的危害。
作者单位:福建金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方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