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蟹肝胰腺白化的表现、原因及预防措施

1.背景
近期,不少养户朋友发现部分河蟹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胰腺[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白化[白化是身体中的黑色素细胞均缺乏酪氨酸酶,不能使酪氨酸变成黑色素,从而皮肤呈白色或浅红色,毛发银白或浅**,虹膜和脉络膜都不含色素,因而虹膜红色,并且透明。]现象,就此,笔者到这些塘口进行调研、取样,就肝胰腺白化蟹的表现、原因及预防措施[GB/T 19000—2008/ISO 9000:2005预防措施 preventive action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注1:一个潜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进行阐述,供养户朋友参考。

2.表现
通过比较肝胰腺正常蟹(A组)与肝胰腺部分白化蟹(B组)各组织的差异,分别从肝胰腺颜色、形态、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脂肪[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滴、肠道[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因此,肠道的状态决定了人的容颜和美丽。]是否有食、肠壁显微结构、鳃显微结构和附肢肌等八个方面进行对比,如下所示:
(1)肝胰腺颜色
正常肝胰腺呈橘**,如图A1;图B1肝胰腺部分白化,呈淡**。


图A1

图B1

(2)肝胰腺形态
正常肝胰腺由众多分支的肝小管构成,肝小管呈丝状(图A2);图B2肝胰腺部分白化,肝小管模糊不清。


图A2

图B2

(3)肝胰腺显微结构
通过显微镜观察,每一肝小管由位于基膜上的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构成,未发生水样变性,组织结构界限清晰(图A3);图B3河蟹症状为部分肝小管发生水肿、变性,组织结构界限模糊。


图A3

图B3

(4)脂肪滴
肝组织的R细胞能够分泌脂肪滴,脂肪滴可为河蟹提供能量。正常肝胰腺脂肪滴多(图A4);部分白化肝胰腺脂肪滴少(图B4)。


图A4

图B4

(5)肠道食物对比
通过打开腹脐,观察肠道情况,图A5肠道内有食物;图B5肠道透明,未发现食物。


图A5

图B5
(6)肠壁显微结构对比
河蟹最内层为上皮层,然后依次向外为基膜、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不连续的细胞层。通过显微镜观察,图A6蟹肠壁褶皱多且规则,图B6蟹肠壁褶少且不规则。


图A6

图B6

(7)鳃丝
河蟹鳃由一条扁平的鳃轴和向两侧发出的许多相互平行的鳃叶构成。正常河蟹鳃外部形态清晰整齐,鳃叶之间无杂质或其他污物(图A7)。图B7蟹鳃颜色正常,通过镜检没有发现明显病变,但鳃叶间有少量的杂质污物。



图A7

图B7

(8)肌肉
河蟹附肢肌肉为横纹肌,通过对比,两组河蟹附肢肌肉未发现异常。


图A8

图B8

3.原因分析
关于河蟹肝胰腺白化的原因已有诸多报道和分析,比较流行的观点有微孢子虫、苗种冻伤、农药残留、高PH、缺乏营养等,目前,真正的原因尚未定论。一些水产专家通过研究分析,说明营养不均衡是导致肝胰腺白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涉及虾青素的缺乏;环境应激是导致肝胰腺白化的次要原因,如,农药残留、高pH、持续高温等,我认同此观点。已有相关报道证明,甲壳动物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与其营养状态存在有密切的关系;虾青素缺乏会造成甲壳类[甲壳类是甲壳动物因身体外披有“盔甲”而得名。]肝胰腺淡化;虾青素缺乏会导致甲壳类免疫力下降。
河蟹自身不能合成虾青素,必须从饵料中获取,其中微藻[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中富含大量虾青素,河蟹可通过微藻-螺蛳-河蟹这条食物链获取虾青素。由于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对微藻的竞争性[竞争性(竞用性)是指,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给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不能同时被其他人消费。]抑制,再加上池塘各种环境的应激,河蟹储存的虾青素用于清除自由基,导致虾青素严重缺乏,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肝胰腺部分白化、甚至坏死。




4.预防措施
(1)营养方面。选择大厂家饲料,定期内服虾青素、蝇蛆粉、维生素、中草药等保健成分,增强河蟹免疫力,如泰州海大蟹康泰。
(2)清塘方面。建议清塘时,使用生石灰或漂**,减少菊酯、有机磷或其他不明药物的使用。
(3)水草方面。水草可以吸收水体有毒物质,建议2月份前完成水草种植。当河蟹完成生殖蜕壳时,可打捞部分水草,削弱其对微藻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