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穿孔病的诊断方法


又名洞*病、烂甲病,也是鳖最常见的病之一。

一、病原

据研究该病为多种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侵入所致,主要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其它一些细菌[细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

二、流行情况

穿孔[用钻孔或打孔工具凿[洞或图样]能穿孔打出成千上万种不同花样的工具。]病是鳖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鳖的整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病,尤以个体比较大的幼鳖和商品鳖为甚,对温室中的幼鳖威胁最大,一旦发病1~2周内即可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死亡率可高达20%~30%。

穿孔病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三点:一是苗种在放养初期因操作不慎损伤鳖体后,由于当时水温并不太高(20℃左右),所以首先是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真菌并形成一个圆点形的感染病灶,当水温水质变化或经过单因子药物治疗后真菌消失,此时多种细菌则乘虚而入在真菌病灶上形成一个新的细菌感染圈,并逐步向深层组织发展,使大量的组织变性渗出[渗出,医学性质的词语。]并形成堆积,所以穿孔病病灶大多呈圆形。二是在环境最适宜的暴长期,由于鳖的体表较松弛、柔嫩,在纯沙底质的养殖池中,难免会在钻爬中擦破,病原体乘机而入[利用别人尚未准备充分的时间或等待机会到来时迅速地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攻打城池,追求女孩,产品研发等)。]感染并形成局部疖疮型破溃引发渗出,当渗出组织积多后可见体表有淡**点状保护圈,然后病原菌就往组织深层发展,形成洞*。三是初发腐皮病经过治疗有所控制后由于水质恶化使溃疡部位呈继发**染,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室外土池中。所以穿孔病的病程较长,但死亡较集中,一般只要早发现,大多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当,还可能由急性暴发型转为慢性型,虽不会1次大批死亡,但死亡连续不断,仍会造成很大损失。

三、病症

患病轻的鳖在水中可见背甲上有白点,后逐渐扩大成白色圆形斑块,容易被误认为是水霉等真菌,但取出水面后,可清楚地看到白点或白斑而无菌丝,是因细菌感染背甲色素消退所致。进一步发展,背甲上可见白色疮痂,周围有血渗出,挑开疮痂,下面是一个孔洞,孔洞深时可直达内脏引起死亡。

穿孔病初期,病鳖一般食欲正常,活动自如,死亡的大多是背腹甲穿透后细菌直接感染内脏所致。剖检可见背腹甲严重穿孔,感染的内脏大多变性坏死,特别是穿透背甲时,肺脏肿大,肺泡充水并呈紫黑色,有的则呈**,气管内有较多的瘀血。而穿透腹甲的大多腹内积水,呈全身肿胀。穿孔病及时治疗大多可恢复正常,只是会留下疤痕,影响商品价值。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