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初期白斑病的防治技术


  白斑病[白斑病,是医学上对以皮肤白斑为主要症状的一些疾病的统称。]为幼鳖时期易发病害,病发初期难发现,爆发速度快,死亡率较高。至白斑病发时,毛菌菌丝基本已深入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机体,治疗方法应内外结合,预防该疾病应做好预防措施[GB/T 19000—2008/ISO 9000:2005预防措施 preventive action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注1:一个潜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具体情况如下:

  病原:病原为毛霉菌,属真菌类毛霉菌科,故此病又称为毛霉病。

  发病原因:鳖苗进池前不慎受伤,鳖体消毒不严,鳖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大等,容易造成病原体对鳖体的感染。此外,室内气温较低,甲鱼池控温效果差,池水清瘦,水质恶化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

  诊断方法:只要将病鳖放入水盆中,使水淹及鳖体,可见鳖背部有一块块白斑。发病初期,仅在裙边部分,后逐渐发展至背部、四肢、颈部、腹部等,白斑处表皮渐坏死、崩解,甚至出血,继发细菌感染,并发腐皮病[腐皮病是由单泡杆菌感染引起的。]。当霉菌寄生到鳖的咽喉部时,鳖因呼吸困难而渐死亡,濒死鳖呆滞,在食台或池坡上不肯下水。镜检,可见白色菌丝体。较易与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疾病混淆,做好疾病鉴别工作。纤毛虫病发甲鱼,至清水中时,甲鱼体表,甲鱼脖颈处极易出现白色或**毛状附着物。附作物于清水中,可观察到不规则的蠕动,该特点区别与白斑病。

  预防措施:①清塘消毒工作做到位;②细心操作,不使鳖体受伤,放苗时做好消毒药浴工作;③培肥水质,尤其在新池新水中霉菌有迅速繁殖的倾向,可结合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水质调控剂;④慎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因为抗生素有促进此病发展的作用;⑤pH值保持7.5~8.5。

  治疗措施:中药“五倍子[五倍子是倍蚜虫寄生在寄主漆树科植物叶组织内形成的虫瘿长大而成的,盐肤木(五倍子树)是否结倍或产倍多少,关键就在于有无倍蚜虫的产生。]”不但有收敛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对治疗白斑病有一定的效果。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浸泡后,连渣汁一起全池泼洒,如果水质清瘦,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30~40克;如果水质较混,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20克即可。假如使用“五倍子”的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则可考虑再泼洒“戊二醛[戊二醛, 分子式为C5H8O2,带有**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溶于热水。]”进行治疗,每立方水体使用“戊二醛”4克左右。有时甲鱼爆发白斑病的同时,会伴随着白点病的发生,此时除了使用上述的治疗方法外还应往养殖水体中加泼“**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或“强力霉素”,杀灭白点病的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

  此外,须特别提醒养殖户,白斑病与白点病两者症状在一定程度上颇相似,但其病原菌却截然不同,白点病的病原菌属于细菌类,而白斑病则为真菌类,在养鳖生产过程中,应辨别清楚,不可盲目用药。笔者曾经遇到过养殖户把白斑病误认为白点病,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结果甲鱼病情恶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