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河蟹越冬囤养的六个技术管理要点


随着河蟹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部分地区养殖户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选择将捕捞上来的成蟹[稻田养蟹: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惠互利。]进行囤积养殖,待春节前后价格较好时出手,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然而在成蟹囤养过程中,如遇天气变化、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恶化等情况很容易导致缺氧和应激反应[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同时后期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水质、底质条件较差,容易滋生大量致病菌,引发多种细菌性疾病,造成大量伤亡,反而影响销售。以下提供成蟹囤养过程中的管理建议,仅供参考:

1.保持水位。成蟹囤养池塘水位不得低于1.5米,水位过浅会导致昼夜水温温差较大,在高密度囤养塘中很容易造成河蟹应激性伤亡。并且要保证池塘进排水方便,以利于后期定期换水。

2.移栽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到了后期池塘水草基本消耗殆尽(高温腐烂、虾蟹破坏等),此时可及时移栽水花生[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称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池塘内水草存塘量较多的,可是全池泼洒AA绿源(4亩/桶)促进水草低温生长(尤其是伊乐藻),水草覆盖率必须保持在1/3以上,以维持成蟹正常生理活动

3.控制囤养密度。一般建议每亩囤养量在300-500kg左右,过多容易造成缺氧,败坏水质,同时避免争食、和蚕食现象发生。

4.饵料投喂适当。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占60%以上),促进长膏育肥,分两次投喂,上午喂40%,傍晚喂60%。入冬前,晴天气温较高时,日投饵量控制在成蟹体重的5%-6%,后期低温(低于10℃)或*雨天气时减少到3%-4%,气温低于5℃停止喂食。饵每天定时查看吃食情况,根据天气、水质情况灵活调整投喂量。

5.防黑底板[底板在科技有四种定义。]。由于囤养时间较长,加之许多池塘底泥较深(超过15公分),很容易造成河蟹底板发黄(黄底板)、发黑,严重的导致甲壳溃疡、腐烂,因此建议定期使用卫底(2亩/袋)**底部过多有机污染,缓解毒素和脏物对河蟹腹甲的侵蚀,保证经济效益。

6.加强巡塘管理。定期查看河蟹吃食情况,观察水体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35公分以上),若水色过浓,及时排水、换水,水色过瘦,透明度过高时可使用藻肽(2亩/瓶)+藻乐肥(4亩/袋)低温肥水,提高水体肥度,进而保证溶氧和水质稳定。晚上尽量避免池塘灯光照射,成蟹喜光,光照过强过长会引起成蟹活动量增加,躁动不安,进而加大体能消耗,时间一长势必导致体质下降,影响大小规格,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