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不知不觉,河蟹养殖又要面对一年最艰难的时期——高温[高温,词义为较高的温度。]期,为什么说度过高温期艰难?一来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难保,尤其是像泗洪这种高密度又只种伊乐藻的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二来,高温期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难调,容易变坏,螃蟹也容易缺氧。那么今天想要讨论的就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即如何保持高温时期螃蟹塘的水质清爽[清爽,形容词,清新凉爽、轻松爽快。],不至引起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过剩。因为藻类一旦过剩,将引发一系列的水质问题,这是根源。
藻类过剩,顾名思义就是池塘藻类过多,种类多、数量大。在塘口[塘口是位于广东省增城市区南8公里的村委会,属三江镇。]肉眼观看发现水质要么绿,要么黄绿,在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悬浮的情况下,看上去会发黑发暗。那么,什么样的塘口容易藻类过剩?有几种情况,第一是没有水草的池塘,水草和螺蛳是池塘净水的两大系统,如果水草出现问题,又没有螺蛳的情况下,水最容易肥,原因是池塘的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没有东西吸收,找不到去处,只能是长藻类,靠藻类将这些营养物质吸收转化掉,于是,藻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生长,甚至疯长。第二种情况是底泥较厚,常年不清淤的塘口,这种塘口就算水草多也容易藻类过剩,很好解释,经年累月的残饵粪便堆积,底肥足,一旦水温适合藻类生长即大量繁殖,有人要问,为什么是每年高温期才容易肥而不是早期,因为早期水草大量吸收,同时投喂少,进入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的碳源、氮源也相对较少,水温气温也不适合藻类大量繁殖,所以早期不容易出现。第三是喂料过多。何谓喂料过多?就是所投的饵料螃蟹吃不完,有剩余,每天积累一点,时间一长,积累的量自然就多,一多水就肥。这又是为何?因为饲料是高蛋白的,这些蛋白没有经过养殖动物吸收转化,直接进入水体,水解成氨基酸和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这是很好的肥料。以上这三种情况是最常见的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他情况的具体原因在此不再赘述。总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池塘里营养物质供应大于营养物质需求,就容易导致水质过肥!”
那么,为了“清爽”的度过高温期,我们的养殖朋友该如何去做?我来支支招!
一、勤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
勤换水是最有效可行的办法,也是最节约成本的做法。勤换水,就是在高温期来临之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将池塘的水换掉一部分,一般是换掉整塘的三分之一。换水,一来有助于池塘水体流动和上下层水体对流,这样能增加水体溶氧;二来,能把池塘中的富营养物质带出去,不致于积累过多消耗不掉。
二、勤改底
虽说改底的作用是肉眼看不见的,底改也不是立竿见影的特效药,但这么多年下来,底改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勤改底,就是要让你的池塘底部环境良好,池底有机营养物质、有害细菌、残饵粪便等没有累积,我们都承认一个观点,只有把底养好了,才能养出一塘好水。但是,就算你长时期的坚持改底,最后可能底还是不好,这个原因出在哪里呢?是因为你在选择底改的时候没有选对,市面上的底改多种多样,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都有,大厂的小厂的代加工的数不胜数,而且很多是不能过质检的,所以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附带说说水世纪“强效底净”,强效底净主要成分为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是目前在水产上用得较多的水质改良剂,其作用是**、杀菌、增氧。其强**性能可以有效地**底部有机质和黑泥,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臭氧(O3),臭氧瞬间分解生成氧气(O2)和**氧(O),释放出的**氧(O)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释放出的氧气(O2)溶解在水中形成溶解氧。
第三、勤消毒和培菌
为什么水质好坏与消毒和培菌有关?这不是冲突的吗?其实一点也不冲突!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杀灭水体中的有害细菌,同理的,水体中的细菌之间也存在竞争,当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群大量繁殖,池塘水就往好的方向走,当有害菌群增多,就会抑制有益菌群的繁殖,使水质恶化。所以,建议先消毒再培菌,这样有益菌群(定向培养的菌群)能更好的繁殖,培菌可以选择粉剂的芽孢杆菌、*酸菌等复合菌如“黄金益菌素”经发酵在晴天上午定点泼洒。那培菌和水质清爽好坏有什么关系呢?当每年过了夏至,气温一般都能达到35℃左右,水温能达到30℃以上,纯伊乐藻塘此时水草已经漂草或者代谢减慢,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吸收减弱,这时培菌,能加快这些营养物质的转化与消耗,所以培菌对保持水质清爽有极大地作用。
池塘水质的好坏,与养殖户的管理水平是有极大关系的,但是要管理好一池水,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配合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如此,相信定能培养出一池“清爽”的好水。
来源:水世纪华东团队
作者:谭梦明
微信公众号:北京水世纪(beijingshuish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