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黄颡鱼烂皮病、出血病预防有妙招


春节过后,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逐步回升到10℃以上,养殖户也逐步开始投喂。最近经常接到养殖户的电话咨询,问题归纳为:1、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开始出现死鱼,主要为应激出血、烂皮;2、池塘倒藻,如何肥水?3、池塘“水色”很好就是不吃料。以上三类问题是萦绕养殖户朋友的老问题了,每年早春[早春(zǎochūn )虽然气温转升,但常是乍暖乍寒,尤其是湿度较大,早晚低温,因此,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沉重凝冷,使人感到比严冬还难受。]至少85%的养殖户都会遇到,直接或间接给养户带来经济损失100-2000元/亩。其实三类问题根源是溶氧问题,知其根本只要做好预防,完全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本文将从目前池塘现状、带来影响、如何预防进行简单阐述,望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早春池塘现状

1、池塘溶氧(检测数据时间:中午12点45分)

①目前池塘上下层溶氧差距大,底部[所谓股价波动的底部形态是指股价由下跌转为上升的转折点,这种转折可以是一个急速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溶氧低;而目前普遍水深在1.5-2.5m,底部溶氧会更加的低;往往小于2.0;多数塘早春由于底部缺氧鱼体不宜恢复,有害细菌滋生,发病几率高;晴天需要开增氧机1小时;
②老化水和倒藻塘水温比肥水塘低1-2℃;影响鱼正常吃食。

2、早春“鱼水情”

①由于倒藻或水质老化等池塘溶氧低,尤其是底部溶氧,鱼体质弱早春水霉、出血、烂皮较多;
②刚过冬鱼肠道退化,肠壁细薄、无韧性,肠绒毛[肠绒毛是位于小肠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隆起的指状突起,具有吸收养料的作用。]萎缩,消化吸收面积减少,消化吸收能力弱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低。

二、预防及解决措施

1、及时底部改底增氧
(1)池塘底泥是“病原库”,是“污染源”。经过一个冬天,池塘底部缺氧严重;随着温度回升,底部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卵、致病细菌大量滋生;底泥厌氧分解大量的氨氮、**酸盐、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3-4月昼夜温差大,上下层对流引起泛底,可能导致池塘寄生虫大量孵化;氨氮、**酸酸、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超标;由于早春鱼体质弱,导致寄生虫感染,进而并发氺霉、烂皮等疾病。因此早春第一次改底很关键。
(2)建议:第一次肥水前,用化学增氧、除臭型制剂改底一次(海联科3202+3213);做到“早改底”、**改底,提高底部溶氧,减少底部耗氧有害物质,除去部分虫卵,预防疾病暴发。

2、及时肥水保障水体产氧能力
(1)早春藻类丰度低,溶氧不高;水质不稳定,鱼类应激大;水温低,影响鱼类快速生长(相同条件,肥水水温比瘦水水温高0.5-2℃);光合作用效率低,碳积累不足,影响4-5月水质稳定;
(2)建议:海联科3300+3302+黑精灵及时肥水一次;最好5-7天后少量追肥一次。

3、内服增加鱼体自身体质
(1)湖州地区黄颡鱼养殖11月-3月期间停食,停食时间在60天以上,停食对鱼体的影响:
①掉膘严重:体重减少15%-20%;
②消化机能下降;肠道退化,肠壁细薄、无韧性,肠绒毛萎缩,消化吸收面积减少。
③免疫力下降:肠绒毛萎缩,肠粘膜变薄,粘膜更新修复能力降低;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减少,肠液化学杀菌能力下降;肠道病菌繁殖,肠黏膜屏障受损。
(2)建议必要操作:
①延长体质恢复时间:3月水温开始回温,水温达到10-12℃就开始增加投喂量,做到提早驯食、投喂给鱼留下的体质恢复期更长;
②低投饵率,缓慢加料:早春鱼体质尚未恢复,特别是消化机能,投喂过多不但不为鱼体所用,还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③促进肠道修复(早内服):a.恢复消化机能,提高饲料效率;b.修复肠粘膜屏障,平衡肠道菌群;c.提高免疫力,为4、5疾病高发打基础。


作者:常州海大生物饲料有限公司张坤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