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泥鳅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水质不断恶化,疾病不断增多,近年出现的“胀气[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时,就会使胃的排空延缓,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进一步增高,因而就会出现上腹部的饱胀、**感,即胃胀气。]”病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导致大量死亡。
一、泥鳅“胀气”的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泥鳅在池塘中表现为腹部朝上漂浮于水面,而沉不到水底,将其打捞上来发现泥鳅肚子鼓鼓的,表现出发胀症状,有时腹部胀得发红,感觉腹壁很薄,肠壁变得很薄,有时伴有肠炎发生;多数肝胆有病变,有的肝脏、脾脏肿大,肝脏发黄、发白、发绿,胆汁变黑变黄。病情严重的发生死亡。
二、泥鳅“胀气”的原因:
①泥鳅的肠呼吸[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泥鳅除了用鳃、皮肤呼吸之外,还可以用肠道呼吸。泥鳅的肠道既承担了消化[动物或人的消化**把食物变成可以被机体吸收养料的过程;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作用下转变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食物的功能,又承担了呼吸功能。据研究,泥鳅“肠呼吸”可占其呼吸量的1/3。投饵[ ...]时,“肠呼吸”的次数[次数有单项式次数和多项式次数两种。]有所增加。这种次数的培加,有时与投饵的质量有关。例如投喂高蛋白或单一的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后,泥鳅会在池中集群,“肠呼吸”的次数随之迅速增加,而后逐渐不摄饵,其在池中游动,最后浮到水面。解剖观察,症状如上所述。
②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对泥鳅的影响:泥鳅生长适宜水温为14~28℃,最适水温为23~26℃,水温5℃时泥鳅进入较深水域冬眠;水温30℃时进入夏眠状态,即入泥**,不食不动。
③泥鳅的食性:泥鳅是杂食性鱼类,泥鳅对动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及转化率[转化率是指某一反应物转化的百分率或分率,转化物是针对反应物而言的。]高,而对植物性饵料的消化速度及转化率偏低。在人工养殖情况下,一般选择蛋白含量30%左右的全价配合饲料即能满足泥鳅的生长发育需求。
三、防治方法:全池泼洒食盐,5千克/亩;内服药饵:100千克饲料添加消食利胃散500克,甘泰乐500克,大蒜素[大蒜素(大蒜新素、garlicin)为三硫代烯丙醚类化合物,天然存在于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中。]200克,食盐300克,连喂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