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病害预防六要素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己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植物体发育**、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鳅养殖的病害预防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农药污染,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产物及杂质超过农药的最高残留限制而形成的污染现象。]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二、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1).仪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三、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所以食盐水主要是由氯化钠溶液组成的。]浸浴5分钟--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四、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一般放养体长3cm--4cm的夏花100尾/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150尾/平方米,体长在5cm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尾/平方米--80尾/平方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否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ǒuzé,基本解释是如果不这样的意思,内含有转折之意,近义词为不然。]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五、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六、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