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营底栖生活,蟹池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河蟹的生存与生长,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又是河蟹残饵、粪便集中区,直接决定着河蟹池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的好坏,也是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根系生长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河蟹池积累的残饵、粪便等有机污物只有不断通过有益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水草吸收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同时需要及时补充磷、钾、钙等营养盐[自从人们了解到海洋营养元素的存在之后,一直都在关注它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海洋环境科学得到快速发展,以海洋营养盐元素为对象的研究课题,成为海洋有机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平衡水草对各种营养盐的需要,改善底质的通透性,消除池底氧债,消除水草“黄根”、“黑根”现象,促进水草根系发达,才能维持河蟹池良好的底质和水质状况。河蟹池底质养护的主要措施为:
1、定期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活力66”或“双效粒粒底改素”或“活力58”。特别是定期使用“双效粒粒底改素”,水温18℃~28℃时每15~20天使用1次,水温超过28℃时,每7~10天使用1次。
2、适时施肥,平衡水草生长需要的矿物质营养盐。为促进水草生长或调节水质,应适时施肥,尤其是含磷、钾、镁、硼、钙、硅、锌等无氮肥料(如“藻壮素”)的施用,4~5月份和9~10月份时每15~20天使用1次,6~8月份时每10~15天使用1次。
3、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调节水质与改良底质。尤其是定期使用“中博高”或“水立爽”、“底立爽”或“中博金珠”等,加速对池底有机污物的**分解,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衍。一般在4~5月份时每20~30天使用1次,6~8月份时每10~15天使用1次,9月份后可随时根据河蟹底板发黑状况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