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蟹整体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情况明显比往年严重,具有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高、覆盖面广、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量大、治疗困难等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颤抖病,即螺原体[原体,具有感染力的细胞称作原体。]感染[《感染》 是一部由落合正幸执导的恐怖电影。],河蟹表现为附肢颤抖、无力、不能翻身、吃料减少等症状,下面对此病的基本情况做一下总结。
图1感染螺原体的河蟹
河蟹螺原体感染全年发病时间较长,今年利洋公司研究所一室第一次检测出螺原体是5月22日,发病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水温27℃,水化学指标正常,氧气饱和度140%,池塘水质情况较好,在苏州吴中区[吴中区位于苏州南城,于2001年由原吴县市撤市分设成区,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孙子兵法》的诞生地,故宫设计营造者、“香山帮”鼻祖蒯祥的故乡。]和扬州宝应地区都有检出,死亡量为1只/亩左右。从五月下旬开始,每个河蟹养殖区都陆续检测出螺原体感染,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七月下旬高温结束之前,但这段时间内河蟹发病整体死亡量不大,没有呈暴发趋势。
今年8月初到9月中旬河蟹螺原体感染较严重,大多数发病池塘每天死亡3-5只/亩,发病严重的池塘每天死亡10只/亩以上,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经过调查发现,发病池塘普遍存在以下特点:
1、池塘底层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长期较低,特别是高温天气,底层溶解氧都在1-2mg/L左右,严重低于河蟹正常需要的溶氧含量。
2、水草较多且水草大量腐烂,河蟹严重缺氧浮头、爬边以后开始大量发病。
3、池塘使用过**性[cìjīxìng (1) [sting]∶讽刺、尖酸刻薄的话引起剧烈痛苦或精神**的性质 使他的责难不带**性的微笑 (2) [kick]∶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的能力 没有**性的酒 ...]较大的药物,比如杀蓝藻之后,池塘发病率普遍较高,而且难以治疗。
4、养殖前期清塘不彻底或者没办法清塘的地区,发病率也较高。
图2发病池塘溶氧低
图3水草腐烂
河蟹养殖中,如何预防及如何防止传染此病呢?结合生产中具体的处理案例,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1、彻底清塘,选择优质蟹苗是基础。养殖一年后,发病池塘里的蟹、小龙虾[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等都是携带病原体的,必须杀灭这些传染源,防止传染;另外,优质的蟹苗抵抗力强,能够减少发病。
2、缺氧以及长期低氧是发病诱因,今年这个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所以有条件的池塘必须安装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同时保障良好的进排水条件,这些在养殖前期就应该准备好。
3、伊乐藻[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在高温期的腐烂对很多池塘影响非常大,从缺氧死蟹到后期持续发病都和伊乐藻腐烂有关,所以高温期之前对伊乐藻的割草、打头,及时捞出环沟中的伊乐藻十分关键;同时,池塘中伊乐藻不能过多,建议在进入高温期之前伊乐藻所占池塘面积不多于三分之一。
4、减少没必要的杀虫、杀蓝藻等**性大的药物使用,这些药物使用后水体透明度可能会暂时性的提高,但给池塘后续管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今年通过**一些河蟹螺原体感染的病例发现,即使河蟹检测出螺原体感染,如果池塘环境良好,水质正常,死亡量也并不大,能够控制在每天1只/亩以下;发病严重,死亡量大的病例都是环境不好或者处理不当的池塘。所以,防治此病的核心还得从河蟹体质和池塘环境入手,从根本上减少此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