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腐皮病[腐皮病是由单泡杆菌感染引起的。]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人和动物的寄生菌和病原菌。]、克氏耶尔森[耶尔森出生于瑞士,1894年发现鼠疫杆菌(鼠疫巴斯德氏菌,又称鼠疫耶尔森氏菌)。]菌、嗜水气单胞菌、洛菲不动杆菌、布兰汉氏菌等细菌感染蛙,引起皮肤腐烂的疾病。
(一)病原
据舒新华等(1997)报道,牛蛙腐皮病的病原为奇异变形杆菌和克氏耶尔森菌。奇异变形杆菌为革兰氏*性短杆菌,多数成对排列或连接成短链状,周生鞭毛,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上有显著的自发群集特性,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10℃以下不生长,45℃不生长,呼吸和发酵型代谢,过**氢[过**氢(hydrogen peroxide),化学式H2O2。]酶、苯丙氨酸[苯丙氨酸系统命名为“2-氨基苯丙酸”,是α-氨基酸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光学异构体为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比旋光度为-35.1°,pI=5.48。]脱氨酶、柠檬酸利用、葡萄糖[葡萄糖(Glucose)(化学式C6H12O6)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盐**、硫化氢产生、液化明胶均为阳性;**酶[**酶(oxidase)过**物酶体中的主要酶类,**酶约占过**物酶体酶总量的一半,包括:尿酸**酶、D-氨基酸**酶、L-氨基酸**酶和L-α-羟基酸**酶等。]*性;分解山梨醇[山梨醇即 山梨糖醇。]、卫茅醇产酸;不分解淀粉、麦芽糖和甘露醇[甘露醇是山梨糖醇的同分异构体,两种醇类物质的二号碳**上羟基朝向不同,分子式是C6H14O6,分子量为182.17。]。
克氏耶尔森菌为革兰氏*性短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极端单鞭毛;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4℃不生长,45℃弱生长;不溶血,呼吸和发酵型代谢;过**氢酶阳性;**酶、苯丙氨酸脱氨酸、柠檬酸盐利用、葡萄糖盐**、硫化氢产生、液化明胶均为*性;分解淀粉、甘露醇产酸;不分解山梨醇、卫茅醇。
两种菌口服感染及皮肤不损伤浸浴都不发病;皮下注射及皮肤损伤后浸浴都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的相同。
乔志刚等(2000)报道,美国青蛙腐皮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其次为布兰汉氏菌。布兰汉氏菌球状,革兰氏*性,成对排列,无鞭毛,无芽孢,不产生色素,好氧,不能与碳水化合物产酸,在肉汤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接触酶和细胞色素**酶阳性。两种菌腹腔注射感染,均发病、死亡。
谢凤等(2001)报道,美国青蛙腐皮病的病原为洛菲不动杆菌,革兰氏*性短杆菌,无鞭毛,有荚膜;利用阿拉伯糖产酸;尿素、麦芽糖、肌醇、甘露醇、葡萄糖发酵等29项生理生化特性均为*性。腹腔注射感染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的相似。
(二)流行情况
蛙腐皮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危害牛蛙、美国青蛙等多种蛙,病期长,死亡率高,尤其当水质恶化、蛙体受伤及营养**、饲养密度过高时更易大量发生。
(三)症状
发病早期,头部皮肤失去光泽,出现花纹状白斑,接着表皮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露出肌肉、骨骼,并逐渐蔓延到躯干背部,四肢和吻部的症状尤为明显,严重时指骨和颌骨外露;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肿大,呈青灰色;有的肾脏充血,脾脏肿大,肺充气:胃肠内无食。病蛙厌食,反应迟钝,消瘦,直至死亡。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
(五)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体、工具及食台进行打扫、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不投喂病死鱼、病死蛙等),泼洒“养殖保”、玉垒菌等,保持环境优良、稳定,将蛙养得健壮。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2-3次,每次间隔1-2天。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蛙每天用氟哌酸30毫克,连喂3-7天。在饲料中再添加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C效果更好。
(3)病情严重的蛙,可以将其体表洗净后,病灶处涂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注意药不可滴入眼睛及口腔),每千克蛙腹腔或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15万-20万单位或治鳖灵2号3毫升。
(4)治愈后隔2天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玉垒菌,并投喂营养全面、优质饲料,继续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