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和症状: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差别。幼虫期的虫体一般呈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圆,体长33~54微米,体宽19~32微米,前端有*头状的突起,称“钻孔器”。全身密布纤毛[纤毛(cilium):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在光镜下能看见。],在后端长出一根特别粗的纤毛,长度为纤毛的3倍。另有“6”字形的胞口,大核圆形,小核球形,虫体前半部有1个伸缩泡。成虫期的虫体呈卵圆形或球形,长0.3~0.8毫米。周身着生短小均匀的纤毛。前端腹面有一胞口,体中部有一马蹄形[马蹄形,.三面构成U字形而一面是直线的形状。]的大核,小核不易见到。原生质[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内常有大量的食物粒和许多小伸缩泡。此病对个体小的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和鱼种危害最大,往往大量寄生,引起大批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是由大量的细胞组成,细胞形状较规则,细胞间质很少,简称上皮。],以寄生的组织细胞[组织细胞(histocyte)又称吞噬细胞(phagocyte)。]作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发炎,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时,在皮肤和鳍上肉眼可见到许多白点状的囊,并覆盖着白色的黏液层,因此称为“白点病”。在鳃上寄生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使鳃呈暗红色,还可使某些组织坏死。

2.防治方法:发病池可用3%~5%的食盐溶液药浴[药浴对人体具有独到功效,自古以来一直受医学界重视。]。但小瓜虫经药浴后,只脱落,并未**,故药浴后的水应弃去,否则将重复感染。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