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淡水即含盐量小于0.]银鲈[银鲈,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洋里的象鲈鱼一样的中小型食用鱼。]属鲈形目,鲈形科,又名澳洲银鲈,原产于澳大利亚墨累河流域,是澳洲东部有名的淡水经济鱼类。鱼体稍呈纺锤形而侧扁,体背宽,头部相对较小,尾柄细长,身被细鳞,体色呈现银灰色,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为广温、广盐性鱼类。较耐低氧,生存水温2℃~37℃,最佳生长水温23℃~28℃,适宜pH值6.7~8.5,可在淡水池塘、湖泊、水库、河流及盐度20‰以内的咸水中生活。人工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放体重10克左右的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经10个月~12个月饲养一般尾重可达500克。该鱼近几年被我国引进养殖,具有生长速度快、不互相残杀、适应性广、抗病力强、食性杂、肉质好、无肌间刺、肌**弹性、略有香味、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等特点。适宜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尤其在垂钓渔业中很受欢迎,是市场前景非常可观的优良品种。
1.池塘要求
池塘不宜过大,面积以667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3000平方米、水深1.5米~2米为好,须池底平坦,淤泥厚10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15厘米,水源充足,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良好,进水、排水方便,配备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放养前15天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和杂草,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100公斤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消毒。消毒7天后用60目筛绢网过滤注水深1米左右,每667平方米施发酵后的粪肥150公斤、复合肥5公斤,以培育天然铒料生物。
2.鱼种施养
淡水银鲈体长达5厘米以上便可放入成鱼池养殖,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规格整齐。一般每667平方米水面放体长5厘米的淡水银鲈鱼种1340尾~2000尾,并搭配鲢鳙鱼种80尾左右。放养时用1000公斤水加10克~20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消毒杀菌5分钟左右。
3.饲料投喂
淡水银鲈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人工养殖经驯化可摄食配合饲料。驯化过程一般应在鱼体长2厘米左右时完成。其驯化方法是:先用水蚯蚓和鳗鱼粉料混合投喂,体重10克~100克的鱼种阶段粗蛋的含量为32%,体重100克以上的成鱼阶段粗蛋白含量为30%,可选用粗蛋白质含量相近的鲈鱼或其它膨化颗粒饲料。投饲要坚持“四定”原则,每天投喂二三次。日投喂量:尾重100克以内为池鱼总体重的6%~8%,尾重100克~300克为2%~3%,尾重300克以上为1%~2%,具体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及鱼摄食情况等合理调整,一般每次投喂量以鱼吃饱为准。
4.日常管理
鱼种下塘后每隔10天左右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深10厘米~15厘米,进入高温季节池水加深到最高水位,并每周换水一二次,每次换池水20厘米~30厘米深。每隔20天每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克化水全池泼洒1次,保持清新水质。坚持早晚巡塘,观察鱼摄食、活动、生长及天气、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鱼浮头应及时开增氧机增氧。每立方米水体用定期土霉素[土霉素为淡**片或糖衣片,属于四环素类,可用于治疗立克次体病,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落基山热、***和Q热,支原体属感染和衣原体属感染等疾病。]2克对水全池泼洒,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土霉素5克,连喂5天,以预防鱼病。
作者单位:沅江市水产局柳富荣(4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