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寄生虫病及防治技术


  
1、车轮虫病[ ...]

1.1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由车轮虫寄生[寄生(parasitism)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所引起[基本解释1. [set off]∶起身各稍自引起**2. [give rise to;lead to;cause;make]∶某种事物使另一事物出现引起好感...]
1.2症状特点:该虫寄生于鱼鳃或体表[(1).仪表。],寄生于鳃上的一般较小,体表的较大。被感染的鱼分泌大量的粘液,有时体表出现一层白翳,诊断此病,一般通过显微镜[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检查,可见活的虫体在低倍[低倍即宏观检验指用肉眼或借助30倍以下的放大镜对金属的组织和**进行检查。]镜视野呈“车轮”状滚动。
1.3流行情况: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在苗种培育时,危害很大,会引起大批死亡。成鱼[成鱼,是淡水鱼的一种,皮滑,主要颜色为黑色和褐色,可以人工养殖。]一般危害不大。
1.4防治:用硫酸铜[硫酸铜(化学式:CuSO4),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和硫酸亚铁合剂(5:2)0.7mg/L全池遍洒。但要注意适时换水。不能单用硫酸铜,根据杨治国等报道,硫酸铜的安全浓度为0.45mg/L。


2、小瓜虫病

2.1病原体:由小瓜虫寄生所致。
2.2症状特点:病鱼的体表、鳍条和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确诊该病最好通过镜检,显微镜低倍镜内可见活的虫体迅速移动。
2.3流行情况:该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水温在15~20℃时,侵袭力最强。因此流行于春,秋季。主要危害苗种。成鱼一般危害小。
2.4防治:用冰醋酸200~250mg/L溶液浸洗病鱼约15分钟。有一定疗效。或用亚甲基蓝0.3~0.5mg/L全池遍洒,连用2天。


3、指环虫病

3.1病原体:由指环虫寄生所致。
3.2症状特点:该虫寄生时,病鱼鳃丝肿胀,鳃上有大量粘液。显微镜观察,低倍镜视野内可见蚂蝗状虫体呈伸缩状运动,且头部4个突起,4个眼点及一个后固着盘清晰可见。
3.3流行情况:此虫较常见,适宜水温为20~25℃,流行于春末夏初。对苗种的危害较大,寄生数量多时,对成鱼也引起病变死亡。
3.4防治:晶体敌百虫[敌百虫学名O,O-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膦酸酯,中文别名: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敌百虫兽用;敌百虫原粉;二甲基-(2,2,2-三氯-1-羟基乙基)磷酸酯;精制敌百虫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与面碱合剂(1:0.6)0.2~0.3mg/L全池遍洒。根据杨治国等报道,高效敌百虫对黄颡鱼种的48小时最低致死浓度范围为0.75~1.12mg/L;安全浓度仅0.15mg/L。故应慎用,最好不要单用敌百虫进行全池遍洒。


4、鲺病

4.1病原体:由白鲑鲺寄生所致。
4.2症状特点:该鲺寄生于鳃和体表,引起鱼体焦躁不安,狂游乱窜;鲺取食时,导致寄生处形成伤口,而易导致病菌感染。
4.3流行情况:终年可寄生,流行于4~10月,苗种被寄生时,引起消瘦致死,成鱼引起消瘦。
4.4防治:鱼虫净0.01~0.15mg/L兑水全池遍洒,效果显著。
此外,还有黄颡嗜子宫线虫(P.fulvidraconi)…寄生于黄颡鱼的眼窝引起的嗜子宫线虫病;黄颡异钩棘头虫(ArhythmacanthuspseudobagriWang)、绦虫等寄生于黄颡鱼肠道分别引起的棘头虫病,绦虫病,但危害不大;鳔等睾吸虫寄生于黄颡鱼鳔等部位的鳔等睾吸虫病,难用药治疗。寄生于黄颡鱼体表的三代虫(Gyroclactylusspp)引起的三代虫病,危害亦不大,可参照指环虫病的方法治疗。



除上述常见病之外,黄颡鱼在pH>8.0的水体中,常出现体表发白,皮肤粘液增多,体表腐烂的症状,病鱼常因此死亡。这主要是由于水体过高的pH值使蛋白质发生玻璃变样,导致粘膜肿胀、坏死,从而使皮肤和鳃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严格控制水体pH值为7.0~7.6可预防此病。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