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产微生物制剂的净水与肥水


随着饲料在高密度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中的大量投入,饵料残余和水产[海洋、江河、湖泊里出产的动物或藻类等的统称,和相关的服务或加工行业的总称。]动物的排泄物[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统中任何排泄的固体或液体,通常指人类的。]在水中大量积增以及防治病害药物的大量使用,造成养殖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污染,导致水产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病害频发、抗生素滥用等问题出现。在此情况下,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制剂和生物肥料以其天然、无毒、无副作用、无污染、无残留和价廉、高效、安全可靠的优越性,正在被广泛的推广应用于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水产健康和高效养殖的一个重要保障。

一、目前水产养殖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养殖业是利用畜禽等已经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发展迅猛,现代化、集约化、高密度的快速养殖模式和养殖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养殖模式方式,随之养殖水体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量使用的饲料、肥料及化学药物的残留物、水生动物的排泄物等,在养殖水体中累积速度加快,数量增大,逐渐使水体富养化及有害物质的累积,养殖水体污染形成并日趋严重。一般养殖水体经过两三年以上的养殖生产以后,水体生物排泄物、饵料残饵、药物残留、死亡藻类残体等不断增多并沉积塘底,淤泥堆积以每年l0-l5cm的速度增加,池塘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shengtaihuanjing]很快受到污染而老化。池塘污染后,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环境出现不利于养殖水生生物生长的状态,导致细菌、**大量繁殖而引发疾病。同时,池塘淤泥中的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质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酸盐[**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等物质,这些物质的产生,不仅直接危害养殖生物,还会使池塘底质和水质发生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养殖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养殖品种抗病能力变低,使养殖生物常常处于应激状态。不但严重破坏了养殖生态环境,使池塘的自净功能难以得到恢复,而且会导致池塘底质、水质恶化,养殖品质下降,各种病原微生物种类增多和传播速度加快,容易暴发流行性疾病引起鱼大量死亡,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发生在沿海一带的中等以上程度的养殖,病害损失产量过100万吨。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传统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抗生素以及在池塘中施用各种各样甚至过量的化学药物。而抗生素和药物的长期使用,会使病原菌出现抗药性,并在鱼体内积累使产品品质下降,且还会杀害水中的有益微生物,造成水生生态的失调,引起环境污染,造成恶性循环等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所以,很早就有专家学者提出对鱼虾疾病用药防治是暂时的手段,生态防治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水产微生物制剂的净水作用

水体污染治理成为人们头疼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用物理的方法(如打捞)虽可清除部分污染物,但对氨氮、**酸盐等化学污染物以及禽畜粪便等的处理难以奏效,用化学的方法则易造成二次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物理、化学等处理方法不同,能够“吃”污的微生物控制污染技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并在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据了解,美国、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水质处理问题。在这些发达国家,各行各业的水质处理均采用微生物制剂,并已达到预期效果。微生物制剂对环境没有危害,同时还能促进生物链的形成。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所产生的鱼类排泄物以及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和工业废水污染引起病害的面积在水产养殖中占总养殖面积的15%—20%,这些水体氨氮浓度升高和污泥富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反过来制约鱼类生产力。为减少氨氮污染带来的危害,人们采用加注新水,曝气、臭氧**、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脱氨效果并不理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改善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实施生态养殖已成为养殖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

水产微生物制剂具有理化和高效化,是一种先进的高科技产品。据专家介绍,许多微生物有着奇特的降解功能,它们有如人的肝脏,可以分解化合物,但分解功能比人的肝脏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比如,微生物中的硝酸菌能将养殖池中产生的大量**酸盐转化为硝酸盐,而反硝化菌再将硝酸盐转化为无毒的氮气释放。江河湖泊中含有成千上百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如果依靠天然降解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而利用微生物制剂技术,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奏效。

水体中的有益细菌和有益单细胞[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Protozoa)和多细胞生物(Metazoa)。]藻类,是水体净化最普通而又最有效微生物,对池塘底质的改良与修复效果十分明显。如果人为加入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或者大量促进水体原有的微生物繁殖生长,就有可能对养殖多年的老化池塘进行有效的修复,以恢复到水产养殖的理想生态环境。池塘底质多以胶凝粒子存在,各种有机物、营养盐、微量元素大多以络合体凝集在一起,不易释放到水体中。结果一方面池塘底质不能被分解越积越多,而另一方面水体

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藻类没有足够的养分而不能大量繁殖,水体无法进行有效净化和生态循环。根据老化池塘底质的这一特点,如果人为加入适量的高活性剂一生化黄腐酸和大量的多种有益功能菌来修复池塘底质,利用生化黄腐酸的激活和**作用,使水体缓慢释放各种营养物质,添加进去的有益菌和池塘原有的有益细菌和藻类就有足够的营养生长繁殖,以达到净化水质和分解底质修复水体环境的目的。由于养分的释放缓慢而不会过量,水体没有过多的养分,有害菌、藻无法与有益菌、藻类竞争而受到抑制,不会过度滋生而使水质恶化。

水产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用于净化水质用的,在国外主要有日本、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厄瓜多尔、美国及日本的养虾场通过用微生物技术清洁水体,去除有机物,使水产品的养殖密度增加了20%,同时提高了水产品的品质。由日本专家比嘉照夫研究出来的EM菌群,是一种由酵母菌、放射菌、*酸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五种80属有益微生物,EM菌群中既有分解性细菌,又有合成性细菌。EM菌在日本及我国都有广泛的应用。Clear~Flo是美国Alear—Murray公司的微生物专利产品,该产品由多种微生物经浓缩休眠后制成,随着微生物的代谢,原体系中的C、N分解为C02、CH4等气体逸出水面使水质得到改善。近几年来,该项技术已应用于泰国水产养殖池塘的清淤、美国水族馆的水质恢复、纽约**公园湖泊治污除藻等项目,且均取得成功。享有“明日环保技术,今日在握”美誉的美国利蒙(LLMO)公司,在污水、景观和养殖业中有近30年的使用历史,有2/3的斑点叉尾养殖场,使用利蒙产品。

国内目前有益微生物在水产的应用日益被接受和重视,但研究仅于起步阶段。在应用方面,国内**开发的主要是一些单一菌株,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蛭弧菌等;复合制剂主要是仿制或引进国外的商品,且多数是对生长速率、饵料转化率、存活率等方面的数据,还没有用更科学的研究手段和内容评价作用机理和使用效果。但在水产养殖方面微生态制剂类产品相对还较少,应用于研究的报道也不多。任翱等针对河蟹育苗养殖水体容易恶化的棘手问题,采用将光合细菌、玉垒菌、蜡质芽胞杆菌、环境净化剂及生物滤池结合使用,结果表明,这种微生物组合技术对水质净化的作用明显,对蟹苗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李卓佳等采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的复合制剂,在养殖斑节对虾的池塘中进行了3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氨氮、**酸盐、氮、硫化物降低了5%以上,溶解氧增加了30%—100%,同时有效地抑制了致病菌如弧菌的滋生,改善了池塘菌群结构,斑节对虾的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和产量分别提高了50.3%和87.9%。李捍东等采用EM菌剂对南宁某污水塘进行现场试验,在考察污染水体pH、水温等环境因素对EM影响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EM技术对池塘水体各项主要污染指标的修复功能,结果表明,BOD、TN、NH4+-N等的去除效果明显,对池塘水质具有良好的净化能力。

水产微生物制剂可迅速降解水体中的残存饲料、鱼类的粪便及其它有机物,特别是清除池塘长时间的养殖水体底部,如海边老虾池底部积累的残余饲料、排泄废物、动植物残体;同时,还能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氨、**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能有效避免固体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的积累。这些藻类为主的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所产生的光合作用,又为池塘底栖动物,水产动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提供氧气,从而形成池塘良性的生态循环。促使有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池塘内形成优势种群,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减少疾病发生。

三、水产微生物制剂的肥水作用

目前,水产微生物制剂大多是应用在净水,主要用在调节水质方面,在肥水方面用得不多,仅重视微生物制剂单方面作用。其实肥水与净水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净水就是把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等降解,并且能很好地分解养殖生物排泄物、残饵以及浮游植物残体等有机物,使之先分解为小分子(多肽、高级脂肪酸等),后为更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低级脂肪酸、单糖、环烃等),最终分解为二**碳、硝酸盐、硫酸盐等,有效地降低了水中的COP、BOD,在水质净化中通过**、还原、光合、同化、异化把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化合物,净化了水体环境,从而有效地改善了水质,且能促进单细胞藻大量繁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特别是浮游单细胞藻类(绿藻、硅藻等)利用水体微生物制剂分解养殖生物排泄物、残饵以及浮游植物残体等的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化合物及无机元素作为自己的营养物质,在水产微生物制剂的理化和高效化的作用下,迅速大量繁殖起来,使得水体变得肥绿、嫩爽,这就是养殖者所说的肥水。我们这里所说的肥水,不是水体遭受环境污染并且水质恶化的肥水,而是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肥水,是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呈现绿色的肥水。这样的良好肥水状态,可以源源不断地给予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和鱼、虾、贝提供大量丰富优质的饵料。如果利用水产微生物制剂进行肥塘,因为微生物制剂可以充分利用于老塘,把老塘塘底中的富集残饵、残体及塘中的肥料进行充分分解,使得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如单细胞藻类得以大量繁殖。这样,对于开花塘以及苗种塘来说是非常有利的。鱼、虾、贝苗种刚刚开口下塘时就可以摄食到适口的营养丰富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饵料,对于提高它们的成活率、出苗率是有极大帮助的。据试验,鱼苗、虾苗下塘前一个星期施用水产微生物制剂,并且在饵料中添加5‰,虾苗成活率20%—30%,而且鱼虾贝苗种的个体大小均匀、健壮、活力强、光泽度好、抗病能力强,因此,用微生物制剂肥塘来进行培育苗种是提高苗种成活率的措施之一。在水产养殖的中后期继续使用微生物制剂,对于保持水色,提高成活率、抗病力、产量,都是良好的措施之一。

四、水产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水先调水”,说明了养殖水体生态环境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联合国21世纪议程》强调指出,养殖生态环境的研究将成为海洋和陆地水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微生物制剂在我国已有广泛的应用,人们也乐于接受,如我们熟悉的昂立一号、三株口服液作为营养滋补品;在奶牛、猪、禽等的应用已有许多成功的研究报道。

水产微生物制剂,在养殖水体净化水质,改善水质环境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一般具有双重机能,一方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水产养殖对象和养殖环境,很好地分解养殖生物排泄物、残饵以及浮游植物残体等有机物,净化了环境,具有净水功效;另一方面,水产微生物制剂在水体中能迅速激活浮游生物,达到培育大量单细胞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达到肥绿、嫩爽,给以浮游生物为滤食的鱼虾贝类提供了丰富优质的饵料资源。
目前,在国内,特别是在广东、浙江、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的水产养殖业开始大量应用微生物制剂。如广东的佛山、江门、新会等地方,近几年来在冬棚养殖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的养殖户中调查了解到,当前一批冬棚虾在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水一项上的投入为300—500元/亩,个别养殖户甚至有超过500元/亩。养殖生态环境得到极好的改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都明显提高,水产病害明显降低。近年来,广西在钦州、防城、北海等沿海地区,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海水养殖中,已开始使用微生物制剂,并逐年增加,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药物和抗生素药物成为大势所趋。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