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集苗种
泥蚶产期往往为6月下旬至8月底,可多次产卵,10月是采苗的适宜季节。通常在退潮
[退潮通常指从**向低潮的这段时间内海面的下降过程,退潮的原因跟月球和太阳都有关,当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时,海面有一短暂的时间处于平衡状态,叫停潮。]后的滩面
[- ...]上,用刮板刮取0.5厘米
[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厚泥层,装入网袋内,洗去软泥后过筛,将筛下的砂粒和蚶苗计数,播入越冬
[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保苗池中培育。为提高附苗量,可在自然产苗区留足亲蚶,平整滩面,筑堤蓄水
[蓄水,汉语词汇,释义为储存水。]及蓄水投砂等改良滩质。
土池人工育苗
[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是目前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土池可设在泥砂质的中潮区,池子可大可小,主要工程为筑堤坝、建闸门和平整埕地等。育苗前,可进行清池肥水,做好亲蚶的选优工作。育苗时,先将亲蚶经*干**后投放靠闸门口处。开闸增大进排水量,造成流水**,可获得精卵较好的排放效果。同时采取施肥、投饵、疏松滩面等措施,有利于幼体发育和**附着。
二、越冬保苗
自然蚶苗采集后,冬季即将来临,为避免冰冻和敌害危害,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质**区建蓄水越冬池。越冬池以0.2亩~0.5亩、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亩放5000万粒左右,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
三、移种增殖
泥蚶为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水温0℃~30℃、盐度为15~30的海水中均能生活。但对底质
[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要求较严格,喜生活于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内湾以及有适量淡水注入的泥多砂少、底质稳定的滩涂中。根据这些特点,在海区底质适宜的条件下或经过改良后的滩涂均可移殖放养。移殖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5月~6月,季秋9月~10月,播种在退潮后向滩面均匀撒播,亩播二龄蚶500公斤左右。
四、蚶田
[蚶田 拼音: 解释: 沿海养殖蚶子的田。]蓄水养殖
养蚶场选好后,根据地势可将滩面顺着潮流方向划成若干长方形或长条形蚶田,每块几亩至十几亩,蚶田之间挖小间隔,这是一种不蓄水的养殖方法。为缩短干露时间堤高摄食率和生长率
[亦称生产速度(德Wachstumsgeschwindig- keit)。],目前一些地方采取蚶田筑堤蓄水养殖法,使退潮后仍能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在亩放苗密度500公斤左右情况下,增产幅度1.5倍~2倍。
五、**区蓄水越冬
为防止二龄蚶苗冬春发生冻伤所造成的死亡,采取**区蓄水越冬法。管理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跑水。越冬亩放成蚶密度为3500公斤~4000公斤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