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赤鳍病在欧洲称淡水鳗红瘟疫,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鳗鲡的躯干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臀鳍发红的一种疾病,死亡率很高。
(一)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二)流行情况
带菌鱼是重要的传染源。当环境条件恶化、鱼体抵抗力降低时易暴发流行;经多次用菌液浸浴不受伤及人工创伤的鳗鲡,均不感染,因此认为不易发生经皮、经鳃感染。如越冬后,捕捞、换池后,以及水质恶化时。主要通过肠道感染。在日本、欧洲及我国均有此病流行,死亡率高。主要危害鳗鲡。
(三)症状
病鱼的躯干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臀鳍、胸鳍充血、发红,有时躯干的背侧及背鳍也充血发红;腹腔壁有点状出血;肝脏由于严重淤血而呈暗红色;脾脏肿大;肾脏常发生严重病变。疾病严重时,病鱼不摄食,贫血,靠近池壁静止不动,有的病鱼头向上,无力地竖游,大多数在几天内死亡。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但要注意,鳗鲡的躯干、鳍等处充血、发红的疾病,除鳗赤鳍病外,还有爱德华氏菌病、鳗红点病及弧菌病等,所以确诊需采用下列快速诊断法。
2.间接荧光抗体法吴淑勤等1994年报道,该方法的准确度和检出率[检出率,可解释为检查时出现的概率,这个概率是越小越好。]均较高,达到或超过细菌培养法的水平,单纯感染或混合感染均可检出,尤其是早期无症状的检出率远比细菌培养法高;且快速简便,在2小时内可以完成从取样至镜下观察的全过程。
3.直接荧光抗体法应用效果与间接荧光抗体法基本相同,主要优点是特异性[通过体外培养患者自身的抗癌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达到科学抗癌的目的。]强、敏感性高、速度快。在制备荧光抗体时必须注意抗血清必须是抗体效价高、无交叉反应,并经过提纯;荧光抗体制备后,也必须进行处理,以消除其非特异性反应成分,并要进行测定,以确定其特异性染色强度及非特异性反应的有无,即事先的准备工作较麻烦。
4.鉴别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1)R—S培养基将分离材料接种在R—S培养基上,37℃培养,28小时后观察,嗜水气单胞菌发育成纯**菌落,水中和鱼体上存在的细菌,形成同样菌落的,只有柠檬酸[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名枸橼酸,无色晶体,常含一分子结晶水,无臭,有很强的酸味,易溶于水。]细菌属及变形杆菌属的一部分;杀鲑气单胞菌的菌落虽也呈**,但在37℃不生长。假单胞菌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绿色,爱德华氏菌的菌落也呈绿色,并有黑色中心。
(2)Mccoy和Pilchetl974年设计了较简单的鉴别培养基,其配方如下:
细菌胨10克溴麝香草酚蓝0.1克
肝糖4克琼脂15克
十二烷硫酸钠0.1克蒸馏水1升
细菌肉精10克pH6.9-7.1
氯化钠5克
培养基加热溶解,稍冷,加入分离材料,混匀后倒入培养皿,**凝固后,表面再覆盖一薄层2%琼脂,25℃培养1天。嗜水气单胞菌形成大的**菌落,杀鲑气单胞菌形成点状的**菌落。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研制出一整套致病性[致病性是较为固定的性状,如有的病原物引起叶斑,有的病原物则引起组织腐烂。]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方法,可直接将分离菌株鉴定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详见淡水鱼[广义的说,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染。]诊断之(3)。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诊断之(4)-(16)所介绍的快速诊断法,均可用于此病的诊断。
(五)预防措施
同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
(六)治疗方法
外泼消毒药与内服药饲相结合。
1.外用药任意选用下列1种。
(1)全池遍洒水产保护神,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1-0.2毫升。外泼l-3次。
(2)全池遍洒二**氯,每立方米水体放药1-2毫升(泼洒前先用柠檬酸活化)。外泼1-3次。
2.内服药任意选用下列1种。
(1)每千克饲料中加5克鱼泰8号拌匀,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5-7天。
(2)每千克饲料中加2-4克磺胺—6—甲氧嘧啶拌饲,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7-10天,第一天药量加倍。
(3)每千克饲料中加3-5克舒鳗l号,拌匀后投喂,1天投喂2次,连喂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