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鳖池消毒:根据水源条件,建立了**提水系统,首先将外源水、**水引入储水池。泼洒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100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初步消毒并使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从弱酸性转为弱碱性(pH7~7.5),1周后抽入调节池,用5~10毫克/升漂**[漂**是氢**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进一步消毒杀菌,再过3~5天,方可抽水进入鳖池使用。鳖池下苗前要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平时根据水质状况,每3~5天换水1/5~1/4,同时泼洒漂**5毫克/升或鱼康1毫克/升。7~8天施生石灰25~30毫克/升,15~20天全部换水一遍,使幼鳖池水质基本保持稳定。
2.分类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
稚鳖养成幼鳖由于①稚鳖起点体重[体重body weight为 *体或穿着已知重量的工作衣称量得到的身体重量。]不同;②鳖的生长特性决定即使同源同重个体[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其生长速率仍然相差较大,所以养成的幼鳖规格出现大、中、小的分化。同时,由于个体间的相互干扰和伤害及病菌的侵入等,形成幼鳖的体质有较明显的差异。为了针对性地管理,提高总体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除了进行大、中、小分类放养,避免大小混养造成相互残食或摄食不均外,还必须进行体质鉴定,优劣分养,有利于采取不同措施分别进行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
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
幼鳖饲养是紧接着鳖苗培育阶段进行的,稚鳖从孵出到培育至平均30克左右时,鳖体重已增长了10倍左右,原池培育密度已比较高,而且鳖体重的分化也非常严重,大的可能已50克,小的可能还只有10克以内,原池培育将不利于弱小鳖苗的生长。此时应及时分池,按体重大小分类饲养。
鳖同鱼类一样,在一定范围内,其放养密度和产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密度过大,产量和个体增重将受到抑制,尤其幼鳖养殖阶段,正处于气候较恶劣的冬季和早春时期。因此,放养密度要兼顾产量、成活率、生长速率、管理方便和管理水平等,特别是水质调控能力。越冬后,体重不足10克的个体每平方米放养10~15只为宜,体重10克以上的幼鳖,每平方米放养5~10只为宜,随着个体的增大要及时进行分池、分级管理,对小规格者进行强化培育。幼鳖的分池次数不可过多,避免中间捕捉损伤对鳖的生长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