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工厂化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过程中,投饵[ ...]量的预计与控制是日常工作的重点。过量投饵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是浪费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直接增加生产[生产(produce),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称社会生产。]成本;二是污染水体,恶化养殖环境,导致甲鱼慢性中毒、免疫力下降、致病机率增加、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及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性能下降、饲料转化率也随之下降;三是增加换水成本,污染环境,增加应激,影响摄食,进而延长养殖周期。而投饵不足同样不可取:一是甲鱼群体生长受抑制,生产周期**延长;二是因食物竞争激烈导致僵鳖比例增加,争抢食物相互撕咬而使残次甲鱼比例上升;三是因饲料不足导致甲鱼所摄饲料用于生长的比例下降,从而导致饲料效率下降。因此,在甲鱼养殖生产中,适量投饵非常关键。
那么要如何确定最适投饲量?笔者认为,在甲鱼生产中有必要引入日均投饲量概念来全面取代日投饵率。
所谓日均投饲量即每只甲鱼每天正常[正常:[normal]1,符合一般的情况、规律或习惯;2,没有问题。]生长所需的投饲量,以克/只•日为单位,如:10000只平均规格为100克的甲鱼,每天正常投饲20公斤,即日均投饲量为2克/只•日。笔者认为,计算甲鱼的日均投饲量,稚鳖阶段应精确到0.01克,幼、成鳖阶段应精确到0.1克,以便准确指导养殖生产:那么如何在生产中正确计算甲鱼的日均投饲量呢?笔者认为应用倒算法估算:甲鱼养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投多少饵料,生产出多少甲鱼;反之,生产出多少甲鱼,就只能投喂多少饲料:所以,养殖者如能掌握两个基本参数[各学科研究工作中,都有很多重要参数,它们均属基本参数。],就很容易计算出正常的日均投饲量:一是甲鱼正常月生长速度,二是所用饲料的正常饲料系数。例如:所养的甲鱼目前平均规格为50克左右,那么在正常生产条件下,这批甲鱼养一个月平均净增重约为40克/只,如果选用的饲料饵料系数可达1.0,那么这个月平均每只甲鱼投喂40克饲料即可满足生长需要,即日均投饲量为1.3克/只•日,一月分三旬,甲鱼不断生长,投饵量也应不断上升。这样,上旬平均每天投料1.2克/只•日,中旬1.3克/只•日,下旬1.4克/只•日:这三个数字即可作为本月日投饲量的基本参数,当天个体投饵量参考近期甲鱼摄食状况、健康状况以及水温、水质、换水、应激、气候等情况来确定。
日均投饲量、饲料系数、甲鱼正常生长速度三项指标是相互影响、动态平衡的,其中任何一项指标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其他指标。因此,在养殖生产中,正确把握日均投饲量有其深远的意义:
1、适量喂料,即不浪费,也不少喂,以充分保证饲料效率。如果日均投饲量不在正常范围内,就可能意味着[动词,代表;表示;标志着。]过量投饲或投饲不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可以及时检验所用饲料的质量。如生产条件正常,按正常投饲量饲养,而养殖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意味着所选用饲料效率达不到预期标准。反之,如养殖效果比预期目标好,则意味着饲料效率比预期好。
3、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正常生产。如果日均投饲量长期偏离正常范围。养殖者就要注意甲鱼存池量是否误差太大,所有饲料是否粘性不足,容易失散;饲料二次加工方法是否正确,软颗粒机是否有故障,饲料台是否正确设置,水质是否变化太快等问题。如果日均投饲量发生突变,养殖者就应检查水温是否正常、甲鱼有无病害、水质是否恶化、有无其他干扰因素等。
4、及时把握甲鱼生长情况,为分批销售提供依据。在正常生产条件下,选用一定饲料,按正常的日均投饲量投喂,甲鱼的生长速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定时间内,吃下去多少饲料,根据饲料系数及成活率就大致可估算出池中有多少产量。按一定时间甲鱼所摄食的总饲料量,就可较准确测算出池中甲鱼的平均规格,这对于指导分批销售、减少因频繁捉甲鱼而带来应激反应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