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围网河蟹养殖技术


一、创造适合培育河蟹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的条件

1.湖泊网围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采用双层网围,两层网间隔5米,网围四周用毛竹(树木)作固定桩,每根桩间距为2~3米,将裁剪好的聚乙烯网片缝好后用绳子绑缚在桩上,上下左右拉成平面,网底部用石笼和地锚固定,使网脚与底泥贴紧,石笼压入底泥20厘米,网上部高出水面1~1.5米,顶部再装上“T”型的网片,网的上边设有30~50厘米垂直向下的钙塑板做成的网檐,并与网贴紧。

网围设施建好后,用电捕器捕清养殖区内的大型凶猛性鱼类,2月~3月栽种伊乐藻[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原产美洲。],每平方米用草茎2~3千克,分成几束用脚踩入湖底淤泥中,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生长,达到繁茂,同时移栽几株蒿草和芦苇等挺水植物,水面上移植占总面积1/5左右的水花生群落。

2.池塘养殖的水源要充足,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清新无污染,灌排水方便。土质最好为粘土。池塘面积不宜太小,太小水质不宜控制,最好不能小于3亩。池中要设有滩面,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占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池底淤泥不能过多,淤泥过多耗氧量大,水质易变坏,一般要求淤泥厚度以15厘米为好,防逃设施应建在堤岸上,不能建在堤岸的坡上,高度以50厘米为宜,向内倾斜角度为15度,一般采用双层塑料围成即可。

在养殖成蟹水域中种植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一是作为蟹天然优质的植物性饲料;二是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减少相互残杀;三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溶氧量,并吸收水体中的有机质,防止水质营养化,可起到净化水质作用,保持水质清新,改善水体养殖环境;四是在高温季节水生植物能起到遮荫降温作用,有利河蟹生长。栽种水生植物品种不宜单一,要多样化,最好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漂水植物相互结合,合理分布,以适合河蟹多方面的需求。沉水植物可选种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挺水植物如芦苇、茭白草等,漂浮植物如浮萍等。养蟹水域栽植水草面积宜占水面面积的50%~60%。夏季7-8月是河蟹摄食水草的高峰期,应密切注意,既要保证河蟹的吃食利用,又要有较高的存储量。不够时要采取措施补足水草,但水草切忌捞入太多,**水草易引起水质恶化,诱发河蟹疾病。水草过多,尤其是类似伊乐藻的单一品种过多,极易引起底层水体不流动,而造成底层水变坏,应及时疏出水体通道,有利于进排水流动,改善蟹池水质,否则易发生黑鳃、水肿等疾病。

二、苗种选择、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及注意事项

1.选用良种,严把蟹种质量关

良种是大规格[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河蟹健康养殖的基础。选用自育的长江水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附肢健全、有光泽、活动力强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作蟹种,要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这是养殖大蟹和提高成活率最重要的因素。通常可从三个方面来选择优质蟹种:从外观、体型、步足、前额齿等几个生理特征来鉴别长江水系的蟹种;剔除无饲养价值的性早熟的“小呆蟹”,所谓“小呆蟹”就是指当年的1龄幼蟹,体重10~35g就达到性成熟,生长停滞,陆续死亡;从步足残缺程度、苗种活动情况、体表有无寄生虫等挑选健康优质蟹种。

2.投放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物质的需要

螺蛳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螺蛳底栖,行动缓慢,净水能力强,在成蟹养殖池中,1hm2水面投放活螺丝750~3750kg,让其自然繁殖,这样可为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适口、活性蛋白饵料。清明前向网围内投入鲜活螺蛳,每亩500千克。

在各种螺类中可选择淡水螺类中养殖个体最大的优良品种——苹果螺。苹果螺又叫福寿螺,壳薄,个体大,含肉率高(可食成分占体重的38%)。其食性杂、生长快、繁殖期长、增殖倍数高。

3.控制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合理搭配放养  

蟹种放养在种草投螺1个月后进行,也可先围一小块将蟹种提前放入。套养鱼种在5-6月份放养。所放蟹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鱼种用漂**等药物药浴消毒10-30分钟。选择正宗的长江水系优质扣蟹,要求规格一致,每千克160只左右,每亩放养量控制在600只以内,套养5厘米左右的鳜鱼、2~3厘米的黄颡鱼等大规格苗种,亩放养量分别为20尾和50尾左右。

蟹种放养密度与蟹种规格、饲养条件、上市要求规格、管理水平等有关,可采取两年制养殖模式,就是5月底-6月初购进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在池中粗放增育,年底可育成扣蟹,第2年春再把这些扣蟹投放到池塘,通常蟹种放养规格为100~200只/kg。1hm2水面放养4500~7500只,采取适当稀放,可提高河蟹出池规格和质量。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草食性(草鱼、团头鲂等)、杂食性(鲤、鲫、罗非鱼等)、肉食性鱼类(乌鳢、鲶鱼、鲈鱼等),而只能混养一些滤食性鱼类(鲢、鳙等)。其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变差。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一般1hm2水面混养50~100g/尾白鲢、鳙鱼种600~750尾(鲢、鳙鱼比例为5∶1)。此外,养蟹池也不能混养鳖,有条件的话,可采取养蟹池混养适量青虾的养殖模式,用生态养殖的措施,获得高产、优质、高效。

4.加强放苗期间的管理

千万不能忽视清塘灭害。刚入池的蟹苗很弱小,如果清塘灭害不彻底,就会严重影响蟹苗的成活率。清塘工作一般在放蟹苗前10~15天进行,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或其它药物清除敌害,做到干净彻底。清塘一周后就可进水,进水时必须用40~60目筛绢布严格过滤,严禁敌害生物入池。放苗时注意:①水温温差小于3℃,最好没有温差,放苗前一定要测好水温做到心中有数。②放养前一定要等清塘药物的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方法是:可用玻璃杯取一杯池水对着光线看,如发现有许多浮游动物,说明药效消失即可放苗。③蟹苗入池前最好先往蟹苗箱上淋些水。因经过长途运输的蟹苗鳃腔失去大部分水分,如果突然放入池中,会因吸水过急造成死亡,因此应先淋些水,等蟹鳃腔慢慢吸满水后再放入池中。

三、日常管理

1.调节水质,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河蟹对水质要求较高,要求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L,pH值7.0~8.5,透明度30~1000px左右,一年四季的水位要做到春浅,夏、秋、冬深,保持蟹池水质好、活、嫩、爽的良好水域环境,促进河蟹健康生长。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注水,早期每隔10~15d换水1次,每次换水1/3。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每天添加些新水,并每隔1周换水2次。另外,每隔15~20d用生石灰8~10g/m3化水全池泼洒,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等生物制剂化水全池泼洒,改善水质。

2.定期补充水草、螺蛳,使蟹以摄食天然饵料为主

前期为了使螺蛳繁殖生长,可适当投喂一些鲜螺蚌肉和小杂鱼,后期每天投喂一次南瓜、土豆丝和鲜鱼、鱼粉、豆饼等制成的饵料,以补充天然饵料的营养不足,保证蟹的膘体肥壮。

3.日常管理主要是做好防逃工作,在蟹种放养初期,由于环境突变,幼蟹活动频繁,最容易逃跑。因此,在放养后的半个月,要坚持每天检查网围的防逃效果,严防河蟹从破损处或底纲下逃跑。在养殖后期,由于河蟹生殖洄游规律的作用,其逃跑的机会增多,必须严加防范,保证防逃设施完好。在7月~8月汛期,做好网围设施的加固工作,备好一定数量的防汛材料,防止风浪刮倒网围设施。其次要做好网围四周的清扫工作,及时清除堆积在网围四周的残渣。

4.做好蟹病防治工作

  蟹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选用光合细菌、EM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高温季节定期使用生石灰、二溴海因等预防。在纤毛虫高发期,每隔15-20d用甲壳净或纤毛虫净等杀虫1次,为避免抗药性,药物应交替使用。抖抖病是一种介于细菌和**间的微生物,采用敌**清池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抖抖病的方法。

四、捕捞

从10月份开始捕捞上市,具体日期根据网围区中河蟹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灵活掌握,捕捞工具有地笼、网簖、丝网等。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