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笔者在江苏兴化地区做售后服务,期间遇到一起池塘养殖河蟹发生高温[高温,词义为较高的温度。]应激[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决策心理活动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因素。]综合征[综合征 zōng hé zhēng ㄗㄨㄙ ㄏㄜˊ ㄓㄥ syndrome 动植物疾病、功能失调、病态呈病灶或损伤的一组典型征候或症状。]的病例,现将当时处理情况介绍如下,供广大朋友参考。
一、池塘情况
面积大约60亩,滩面平均水深0.5米,环沟平均水深0.6米,扣蟹放养量为1400只/亩,套养极少的白鲢。当地天气情况:2015年夏季气温平均低于往年,雨水情况略多于往年。整个池塘水质发浑,水面上看不到水草,划船进去后发现水草长得很差,不少区域水草都没有长起来,下风口有部分蓝藻[又名蓝绿藻(blue—green algae),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堆积。使用[使用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随身携带的测试盒,水体pH值8.5,氨氮和**酸盐均超标。现场通过养殖户了解到,入三伏后由于气温突然升高,最初几天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很快开始出现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现象,从最开始每天死亡二十几只发展到每天死亡近百只。
二、现场检查
在水边抓了几只趴边蟹仔细观察外表,没有发现明显症状,手捏蟹腿也不发软,河蟹口吐泡沫,肠道没有食物但肠道不发红,整只河蟹活力差,不愿意动,放在一边后过了一会就死亡。扒开背甲,鳃部微黄,肝脏有点发白。
三、第一次现场处理
在与养殖户交谈了解到,入伏出现死蟹后,消毒药、解毒药、底改药基本用了一遍,不仅没有控制死亡,反而出现用药后死亡数量增加的情况。由于担心期间蓝藻泛滥,在夜间通过换水想调节水体,也出现换水后死亡数量增加的情况。通过了解到的情况再结合现场检查的结果,判断为河蟹高温应激综合征造成。
四、处理方案
蓝藻只是小麻烦[《小麻烦》是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于1934年制作并上映的一部喜剧电影。],高温应激综合征是造成河蟹死亡的主要问题,所以处理方案主要针对高温应激综合征。通过排换水,将下风口的蓝藻排出池塘,同时把滩面水位加高到0.8米;停用其他消毒剂,全池使用金满塘(主要成分四羟甲基硫酸磷,有吸温功效),按每亩使用300克,连续使用两天;全池泼洒免疫**(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维生素E为主),每500克使用2亩水面,连用2次,同时内服免疫**250克、肝胆康(板蓝根为主)200克,均匀添加到50千克饲料中,连喂5~7天;用长竹子扎成浮框,在浮框范围里移种水花生[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又称空心莲子草、喜旱莲子草、**草。]和水葫芦,按每10亩水面一个浮框,用来遮阳,降低水体温度;以上4步完成后,间隔2天,全池使用生物增氧底霸(增氧底改)一次,增加水体溶氧、解毒、底改,三效合一处理;后半夜巡塘按每5亩使用常规增氧片500~1000克,保持夜间池底溶氧充足,按每2天抛洒一次。按该方案处理后一周后,进行回访。该蟹池大量死亡已经停止,每天发现死蟹最多在5只,虽然没有彻底停止死亡,但效果是明显的。
五、讨论
河蟹高温应激综合征危害很大,由于没有明显症状,扒壳看常会与水瘪子混淆。应对症下药,盲目使用药物不仅无用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建议平时按时使用免疫**、有机酸,提高河蟹抗应激能力。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2.作者:江苏南京宏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利民
3.微信号:kxyyz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