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养殖户发现,冬天养殖黄鳝[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的时候,规格小的黄鳝会陆续发病,还造成了一些死亡,而且发病率高达20%左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养殖户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引起黄鳝生病的罪魁祸首[罪魁祸首,发音:zuì kuí huò shǒu,汉语成语,释义:罪:犯罪 魁:为首的;首:头目。]是养殖池里的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气温下降以后,黄鳝池里的水草会受到冬天霜冻的影响而被冻死[冻结。]。水草是黄鳝栖居的场所,水草被冻死之后,腐烂的根须把池里的水质污染了,而黄鳝冬眠期间不能随便换水,否则会影响黄鳝的冬眠和生长。那些春节上市的大黄鳝由于暂养的时间短而逃过一劫[《逃过一劫》是晋江文学城已完结的动漫同人小说,作者是秦阿灯。],而小黄鳝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们相继出现了中毒的现象,没过多久就陆续的死亡。
怎样让这些水草不被冻死呢?养殖户想到了种蔬菜时盖的地膜。为了避免水草被霜冻冻死,养殖户用白色的塑料膜[利用水果装袋密封后自身呼吸要消耗氧气和放出二**碳 的特性,减少袋内氧气含量和憎加二**碳浓度,达到自发性气调的作用。]把水池盖起来,这样既可以保证水草正常的光合作用,同时也保证了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
盖上塑料膜,黄鳝池里的水温可以保持在10℃上下,这样水草就不会被冻死,从而也保证了黄鳝的安全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
在黄鳝越冬的过程中,对黄鳝养殖池的水位也需要增高,需要提高水位5厘米左右,如果正常水位是25厘米,那么冬季需要提升到30厘米左右。这样做是为了通过增加水量来保持水温的稳定性。水的比热要比空气要大,它能多吸收热量,对水体温度的保持起到有效的作用,这样也进一步加强了黄鳝的安全越冬。在越冬前一个星期必须要换一次水,否则黄鳝越冬时会因为水污染[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的水。]而中毒,而且换水必须选择晴朗的天气,否则很容易因为温度低,导致黄鳝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