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水流,指水的流动,或者流动着的水,泛指江、河。]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水中》是作者微生。],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文学案例1.可以看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气泡,是在工程上一般由气体通过小孔进入液层分散而成。];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粘液[又称黏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氮气,化学式为N2,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且一般氮气比空气密度小。]或氧气含量过饱和[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时(氮气饱和度[饱和度可定义为彩度除以明度,与彩度同样表征彩色偏离同亮度灰色的程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危险灾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中华鲟幼鱼(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4、治疗①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②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体循环又称大循环,是携带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经过一系列循环交换。],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
5、预防①减少水源[水源是水的来源和存在形式地域总称。]过度曝气[曝音pù,bào为工程技术沿用的习惯读音。],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②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