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来自Aquaculture的文章:螺旋藻[螺旋藻(学名:Spirulina)是一类低等生物,原核生物,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丝状体,体长200-500μm,宽5-10μm,圆柱形,呈疏松或紧密的有规则的螺旋旋形弯曲,形如钟表发条,故而得名。]在改善虹鳟[虹鳟(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鱼类。]粘膜免疫反应和抗病性[抗病性是病理学用语,指树木与病原物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中的作用,文章引用信息如下(DOI:
10.1016/j.aquaculture.2019.05.009)
在本研究中,为了研究螺旋藻(SP)对虹鳟的免疫反应,粘膜表面组织结构和抗病性的影响。分别配制了三种SP水平(0%,2.5%和5%)的饲料配方,并将每种饲料随机分配到三个实验组[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 是指随机选择的实验对象的子集。],每个实验组45只鱼。在7周喂养试验结束时,检测免疫相关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溶菌酶[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N-acetylmuramide glycanohydrlase),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组分3(C3),免疫球蛋白M(IgM),omDB-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以及鱼的皮肤[皮肤,包住脊椎动物的软层,是**之一,阻挡住外来侵入,亦保住水份,有保暖、阻隔、感觉之用。]、鳃和后肠(每组18条鱼)的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解剖学的一个分支。]特征。剩余的鱼用鲁氏耶尔森[耶尔森出生于瑞士,1894年发现鼠疫杆菌(鼠疫巴斯德氏菌,又称鼠疫耶尔森氏菌)。]菌(Yersiniaruckeri)腹膜内攻击。
结果如下:
1.虹鳟鱼[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 1792),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冷水性塘养鱼类。]的皮肤,鳃和肠组织的组织学结构
组织学研究显示肠的外观正常,在所有治疗组中没有任何病理变化。组织化学分析显示,接受SP补充饮食的治疗组酸性粘蛋白杯状细胞密度显着增加。相反,两个治疗组的中性粘蛋白杯状细胞百分比均下降。
2.虹鳟鱼的肠中的组织化学和体视学参数
3.虹鳟皮肤中的组织形态学和立体学参数
4.虹鳟鳃,皮肤和肠道中的溶菌酶基因表达
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在喂食SP补充日粮的鱼的皮肤和肠道中增加,在鱼鳃中的表达没有显着变化。比较不同组织中的溶菌酶基因表达,在接受5%SP的鱼的皮肤和肠中显示出最高的倍数变化。
5.虹鳟鳃,皮肤和肠道中的C3基因表达
接受2.5%的SP的鱼的鳃和皮肤中C3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 是指实验对象中一个被随机选择的子集,其中的个体没有特殊待遇。]。另一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在饲喂5%SP的鱼中,C3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比较三种检查组织中C3基因的表达,分别在喂食5%SP和2.5%SP的鱼的皮肤和鳃组织中观察到最高的倍数变化。
6.虹鳟鳃,皮肤和肠道中的TNF-α基因表达
结果显示,在饲喂2.5%SP的鱼的鳃和皮肤组织中TNF-α基因的表达增加。还注意到施用SP5%的鱼的皮肤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增加。在喂食实验饮食的鱼的皮肤组织中显示出最高的基因表达。
7.虹鳟鳃,皮肤和肠道中的omDB-3基因表达
在用2.5%SP喂养的鱼中,omDB-3基因的表达显示出与TNF-α相似的模式,其中在鳃和皮肤组织中都观察到增加。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施用SP5%的鱼皮肤组织中omDB-3基因的表达增加。omDB-3基因表达的最高倍数变化出现在饲喂2.5%和5%SP补充饮食的鱼的皮肤组织中。
8.虹鳟鳃,皮肤和肠道中的IgM基因表达
在皮肤和肠组织中,与对照组相比,饲喂SP2.5%的鱼中IgM基因的表达增加,而饲喂SP5%可以增加鱼皮组织中IgM基因的表达。在饲喂SP5%的鱼的鳃中出现最高的IgM基因表达。
9.由Y***ckeri感染的虹鳟的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
结果显示施用SP增强了鱼对抗鲁氏耶尔森菌感染的抗性。从攻击后第7天开始,与治疗组相比,对照组显示出显着更高的死亡率。在激发试验终止(第12天)时,对照组的死亡率约为50%,而两个治疗组的死亡率约为32%。
结论:用SP补充鱼类饮食可以改变鱼类的不同组织学和免疫学因素。通过检测粘膜组织中的一些组织学参数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以及对虹鳟鱼对Y***ckeri的抗性,得出喂食2.5%SP的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