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的虹鳟鱼[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 1792),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冷水性塘养鱼类。]病有30余种。当饲养的虹鳟出现活动能力减弱,游泳乏力,常避开水流在池壁或排水口附近缓慢独游,或静卧水池底;体色不同于正常鱼,颜色发黑、发白[缺色的,如灰的颜色的,死白的,苍白的.-fabai]或部分发白;摄食量降低等症状时,往往是鱼病潜伏期的表现,应及时诊断治疗。
(1)急性症状。鱼在水面旋迥狂奔,上下急游。腹部[人的腹部是骨盆和**之间的身体部分。]、前腹部膨胀突出,粪便粗糙。消化管[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透明,充满*白色粘液,肠管白色无弹性,壁薄,粘膜剥离。幽门[1、人体的一个*位。]垂出现凝血块[血块 blood—clot,blood—cake血液流出血管或循环停止时,便凝固成为暗红色的块‘一般称为血块,也称为血饼。]。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可达50%-60%,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可持续1-1.5个月。开食1—4周,水温在13—16℃时出现。
(2)慢性症状。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腹部膨胀,眼球外突。鱼鳍基部出血,体表发黑或茶褐色,尾、腹、背和胸鳍尤为明显,发病期间2个月以上的累积死亡率可达30%-。病鱼内部可见贫血,胃肠充满粘液,肝脏白色充血,腹腔积贮体液,消化管无弹性,幽门出现凝血块。
(3)预防和治疗。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水体进行产卵、鱼苗[也叫“鱼花”。]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