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养殖甲鱼大棚里四种水质调控方式


温室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调水至关重要,构建良好的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shengtaihuanjing]促进甲鱼健康成长。温室养殖过程处于温室大棚之中,光线*暗,养殖密度大,投料量大,养殖水体的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管理难度大,极易发生水质变化。养殖水体出现水体恶化,滋生病菌,容易引起甲鱼摄食量下降,发生病害从而出现甲鱼死亡。温室水体代谢废物主要依赖水体中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分解转化及适当排污,正常的温室养殖的水质呈现为土**、泥浆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形成。]或暗红色等。水体恶化的情况较多,本文仅以水体发白、发黑、变清及红虫等情况加以分析探讨。

1、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发黑发臭

池水水色发暗,池水发臭,具有明显的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刺鼻味道,同时伴随着甲鱼摄食量下降,严重时甲鱼出现大规模的死亡。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氨氮中毒,甲鱼漂浮水面,四肢撑开且在水面缓慢的游动,死亡后四肢发软。若检测水体氨氮值,多为5mg/l以上。该种情况多出现在甲鱼养殖前期投料量过大,增氧[ ...]量不足,出现剩余的饲料**变质而引起。

出现该种情况时,应该及时增加打氧时间,但注意不能大幅增加增氧时间,谨防**酸[**酸是一种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5.1×10^ -4(298K),是区分伯、仲、叔脂肪胺或芳香胺的鉴定试剂。]氮的升高。降低甲鱼氨氮中毒对甲鱼体质的影响,同时内服维生素C及葡萄糖。若情况较为严重,可视情况更换水体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更换新水体后最好使用嗜*酸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水体调控。禁止使用生石灰等碱性消毒剂直接对发黑发臭的池水泼洒,容易强化甲鱼氨氮中毒症状。

2、池水发白

池水发白,主要是因投饵量过大,剩料过大,增氧不足,使水体中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剩余较多来不及转化引起。但饲料中添加黄粉虫、蚯蚓等天然鲜活饵料,养殖池塘也经常出现池水发白的现象。但该种情况水质稳定,水质理化指标正常。池水发白时,注意监测水质理化指标,根据水色变化原因,采取对症方法。若因前者而出现水池水色发白,可从减少水质有机物入手,更换四分之一的水体,增加增氧时间,泼洒水质改良剂。

3、池水变清

池水更换水体,调高池水水位,在甲鱼养殖管理中时常出现,但若一次性加水较多,容易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加剧池底**酸氮、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扩散。加入清水过大,破坏水体还本的表面张力,导致水层中的活性污泥发生沉降,从而水体变清,**酸含量进一步升高,出现清水的现象。

适当降低增氧时间或者调低增氧强度,保持微增氧的情况,同时泼洒**速灵,隔天再泼洒一次。第三天可使用氨基酸肥及硝化菌、EM菌或芽孢杆菌对水体进行复壮的强化。日常管理时,注意水体更换、水体提升及增氧调控幅度,不可大幅度更改或微幅提升。

4、池水发红

池水发红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温室池塘边角出现大量红虫而引起水体发红;第二种,引用机打井井水,**水中的亚铁**为三价铁后漂浮在水体表面,呈现为红褐色的浮膜;第三种,使用EM菌剂过后的一周内,水体呈现清亮的红色,后续根据水色可以通过补充菌种,延续水体生态环境平衡。

如果是红虫大量出现,促使养殖水体呈现为红色的,表示水体较肥。红虫日常通过摄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得以延续,水体变清。随着红虫数量的剧增,水体中有机物的消耗,池水变清而后引起水体氨氮**酸盐升高。在红虫剧增前,可以通过100目捞网在池边控制池塘中红虫数量,也可以通过90%的敌百虫(0.2ppm)杀灭水体中的红虫。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