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缩短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周期,提高成活率,增加养殖效益,采取温室[温室,又称暖房,指有防寒、加温和透光等设施,供冬季培育喜温植物的房间。]高密度加温培育成200~250克的幼鳖,等到第二年天气转暖,室外池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升高后,将温室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转移到外塘,养殖成商品鳖,为了做好甲鱼的安全转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塘前温室内的技术处理:
甲鱼经过一个冬季的饲养,温室内的空气质量、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理化因子各项指标都达到了一定的浓度,甲鱼**适应室内环境,若不经过锻炼调整,直接投放到外塘时,当环境突变时就难以适应。主要表现为甲鱼上食慢,应激反应大,内脏生理机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易诱发多种疾病,如腐皮病、疖疮病、穿孔病、鳃腺炎、白底板病等。具体预防措施:1.温度调整转池前做好时间安排,温室提前5~7天时间采取逐步降温,缩小室内外温差。开始1~2天可采用开门窗自然降温,然后可结合外塘水温,适当加注外塘池水降温,降温幅度以每天下降1~1.5℃为宜。当室内水温基本与外塘水温一致时,可将温室甲鱼投放到外塘养殖。2.疾病防治健康的甲鱼在降温前可强化培育5~7天,一般在饲料中添加高能免疫VC、参炎康等,防止在搬移途中弄伤感染。生病的甲鱼最好在温室内治愈后再转池,因温室环境相对稳定,治疗条件比外塘好。
二、外塘放养前的准备工作甲鱼从温室转移到外塘前,先对外塘的底质和水体作彻底杀菌消毒,新挖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先加水10~15厘米,用20~30克/立方米漂**或用100~150千克/亩的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清塘[qingtang
]
,5~7天后加注新水至60~80厘米,水位浅便于外塘水温的升高,避免水体上下层温差大;对于老池塘,最好先清除底部淤泥,因淤泥中残存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寄生虫等,当外界条件适应时,可大量滋生繁衍,甲鱼易受感染生病。因此,老池塘要加大清塘力度,可采取干塘、太阳曝晒20~30天,再用生石灰清塘,并翻动底泥,一段时间待药效消失后,可施底质改良剂,改善土质结构。
三、甲鱼分池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分池天气选择当外塘水温达25~26℃以上时,可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测,选择连续5~6天晴朗天气后分池,保证甲鱼转入外塘后,尽快上食。一般来说江、浙一带可选择5月下旬和6月上旬出池,南方提前,江北推迟。
2.甲鱼浸浴药物选择甲鱼在起捕、运输、称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抓伤、擦伤情况,伤口若不及时处理很容易感染发炎,诱发皮肤病,这时可选择收敛性强、药效快的高锰酸钾浸浴,可达到抑菌收敛伤口作用,减少发病感染机率。甲鱼的起捕、点数、称量、运输过程最好全程带水操作,尽量减少甲鱼体表受伤的可能性。对于不同规格的甲鱼,应进行分类分池养殖。
3.转塘后的养殖管理(1)外用消毒剂的使用:甲鱼投放外塘后,立即对池塘水体进行全池泼洒,可选择碘王、超能活性碘、氯制剂连续用2~3天,剂量按预防时的用量,第二、三天减半,10~15天后可重新消毒预防一次。(2)内服药的使用:甲鱼转入外塘后,饲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或诱食剂使甲鱼尽早吃食。当投饲量恢复到温室时的60%~80%,吃食明显旺盛时,可在饲料中添加甲鱼专用中药添加剂、高能免疫多糖等,以增强甲鱼的抗病力。(3)日常操作管理:甲鱼转入外塘养殖后,应合理安排投饵
[ ...]量、投饵次数,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平时要专人负责,每天要密切注意甲鱼吃食情况、水质变化,定期检测甲鱼生长指标及发病等情况,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对症处理,绝不能产生外塘环境好、养殖管理轻松及无关紧要的懈怠麻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