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河蟹精养户分享蟹塘底质处理方法


经过这么些年的摸索,到跌倒,爬起,相信每一位养蟹的,最深有感触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塘底弄好?

每一年的塘底改善工作,都会变成了我们养蟹人的热门话题。我通过了近二十年的精养,模究了一点经验,今天说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处理一

现状1:部分养殖户在卖完蟹后,会对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进行传统的简单晾晒和泼洒生石灰,他们认为那是为了消毒和杀灭杂鱼。

现状2:有养殖户反映他们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泛塘”死蟹现象,老塘口一年比一年难养,无论用什么饲料料,鱼,药,成本比都是越来越高。

现状3:有的养殖户经常会二年或好几年都不清塘,原因是他们认为清塘是在浪费时间,而且辛苦。

池塘底质主要由腐殖质[腐殖质对元素的迁移主要表现为有机胶体对金属离子的表面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以及腐殖酸对元素的整合作用与络合作用。]、残饵、死亡的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各种矿物质[矿物质(mineral),是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合物或天然元素。]、原生物以及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等组成。当新塘连续养蟹几年后,池塘底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池塘的生产造成危害。例如,某种矿物质过多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水质的总碱度、总硬度;死亡的藻类会分泌藻毒素影响鱼类的生长;腐殖质、残饵等的分解会消耗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等等。国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池塘卖完蟹的空闲间对池塘进行修复和改良以克服来年影响养殖的障碍。

这就是为什么,要清塘改低的理由,下面说一说修复改良方法

一、清除污泥和推塘翻新。池塘养殖时间长了,底部会沉积大量腐殖质、残饵等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质形成的氧债。处理的最简单方法是直接清除掉,清除污泥的厚度一般在10~15CM。另外,重新推塘可以让池塘有个新底,但成本较高。

二、彻底干燥。把池塘水处理干后进行暴晒干燥,让池塘底部泥土充分进行**、充氧。干燥过后最好保持一定的水分,有利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

三、翻耕和破碎。用拖拉机机耕工具把池塘底泥翻耕,并进行破碎处理,让养殖期间被还原的矿物质尽最大可能与空气接触并**,使土壤微生物获得充分氧气。这是池塘土壤修复的最好方法。

四、用碳酸钙碱化和化肥调整。高产的池塘底质必须符合以下指标:

PH值6.5~~7.5

磷>60ppm

碳/氮10~15

可交换钙200~300ppm

检测池塘底质的ph值、交换酸度、还原指数、有机物含量、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存在量极少,通常指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等相关指标,再根据结果使用石灰碱化。另外对土壤营养素进行调节,有机物高的池塘施无机肥,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有机物低的池塘施有机肥,强化有机物质的积累。

五、利用高效微生物修复。根据土壤的检测数据采用相应的微生物种群和制剂对土壤进行修复。也可以以干燥期间从池塘底部表层取来的有机物作为底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然后再接种回池塘底部以优化池塘底部的微生物种群。

六、热处理。热处理方法常见的是用稻草热熏。有条件的地方,买稻草,放入塘里,即把稻草捆扎埋在土壤中闷烧或铺在池塘底部焚烧。
作用:提高土壤的**态——有些物质需要高温**。碱化土壤、补充钾肥——稻草灰作肥料。****生物——直接烧死。

七、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池塘底部土壤整平、压实。这样做一方面便于操作,另一方面是避免土壤过于松散造成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所引起的水流对底部的侵蚀。

底质处理二

现状1:有个别养殖户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得出经验说,连续晴天不断几天喂料后要停料一天,否则蟹类会出现厌食现象。

现状2:这几年大闸的养殖户们都觉得蟹养殖越来越难,原因是弧菌等纤毛虫横行,某些养殖户认为这跟我们所处的气候越来越恶劣有关。环境污染也有关系。

现状3:高温夏季节,水瘪蟹,死蟹,无力蟹严重,据说有80%的养蟹户基至更多的塘口成蟹都有这种现象。

池塘底质处理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养殖期间利用晴天对池塘的动底。有些养殖户可能会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在晴天这种大好天气处理底质而不是在*雨天呢?晴天是蟹类生长的最佳时间,不是应该大量投料让蟹赶紧生长吗?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雨天或者天气转变才会导致蟹类的发病!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蟹的发病的内在原因都是由于晴天处理的不好,天气转变仅仅是外部诱因而已。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我们很少听到的概念:晴天的潜在风险。大晴天的会有什么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又是怎么造成的?

第一、晴天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弱,水体容易形成分层。分层的水体极易造成蟹类的缺氧。

第二、晴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和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强烈,表层水体溶解氧过饱和而逸出,氧气逸出碳量就会增加,从而增加氧债。

第三、天气好,投喂量大,饲料残留多、塘口各种水生物排出的粪便也多,滤进一步增加氧债。

第四、晴天光合作用强,藻类生长速度快,爆发蓝藻。蓝藻生长需要吸收微量元素,导致微量元素消耗过大以至缺失。

第五、晴天藻类容易老化,出现倒藻现象,产生藻毒素。换一种说法就是,在晴天,由于光合作用强,池塘容易快速积累极耗氧的残饵、粪便、还有死亡的藻类和其他毒性物质。另一方面,由于藻类的死亡令能量输入中断微生物消失,生态紊乱,链球菌等病原细菌滋生,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所有这些,一旦晴天过后碰上刮风、下雨、降温等外因导致水体不正常流转,就会造成水层严重缺氧,蟹体染病,可以诱发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的瞬间瘫痪,蟹虾类死亡,水草闷塘。

知道了风险的存在,晴天底质的危害,也了解了其中的原理,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应对的方法就是:多开打水机的情况下勤动底!动底,顾名思义就是翻动底质的意思。动底的目的,一方面是争取在天气转变之前,翻动底质,通过强烈的光合作用辅以增氧设备输入氧气尽可能地还原耗氧因子,有效防止毒素(如硫化氢)的产生,从而避免天气转变后的恶果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翻动底质释放底部微量元素,提高藻类的生产力,降低氨氮,增加天然饵料。反过来,藻类丰富了,藻类的生态系统稳定了,光合作用的产氧量增加,饲料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减少了氧债的形成。在动底的过程中,我们还建议养殖户减少饲料投喂量,促进蟹类吃掉水体中过多的菌草,死藻和残饵。

动底有这样的好处,该如何动底?

1、利用相邻塘**互进出水,作水循环,带动低水交换

2、有条件的配备涌浪式增氧机。(注意不是微孔增氧)并开动涌浪式增氧机可以把池塘底质翻动起来。

底质的处理无论是在空塘期,还是在养殖期都离不开氧气,因为归根到底池塘底质处理重点是清还氧债,而我们所说的氧债就是必须养氧气还能清除得了的物质。所以,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体中的溶解氧是池塘底质处理的关键。能否充分利用氧气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

任何一个水体及其周围的环境都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只有当整个系统稳定了,水产养殖才能良性发展。“动一发以至全身”,生态系统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口塘,也就是说,处理池塘底质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池塘底质的处理因地制宜,因塘制宜,池塘底质的改善和修复是养殖进入技术时代的标志。只有底质处理好了水质就容易控制了,蟹就好养了,收成也就好了!

总知,没有改低,养蟹就没有未来,没有水控,大蟹就是一个梦。做好环境改造,让环境适合蟹生长,而不是让蟹适合你的塘口。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