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的7日就已立冬,在四川明显可以感到冬天的来临,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也在急剧下降,每每随着水温的急剧变化,无论是夏秋,还是秋冬季节交替,都会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最近局部的几场冬雨,有些地方就出现了诸如底层[底层,subbing layer,是指能与片基黏附得很好、又能与感光层粘接得很牢的一种中间粘接层。]鱼浮头[由于水域环境的变化,造成含氧量急剧下降,致使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称之为浮头。]的问题。
为什么底层鱼浮头,反而花白鲢不浮头。有些池塘安装有溶氧控制仪的养殖户,就可以从溶氧监测仪上看到,水体中溶氧是充足的。所以此时的浮头,显然不是因为溶氧。那是什么原因呢?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特别是对于一些急于想在入冬前想把塘里的鱼养大的养殖户来说,往往存在过量投喂,没有注意到随着水温的降低,鱼肠道内的消化酶[消化酶(digestive enzyme ):参与消化的酶的总称。]的活性是在降低,摄入的食物量是在减少。从而造成了残饵增多,底质恶化,引起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超标,例如具有嗅鸡蛋气味的硫化氢等超过了鱼能承受的最大剂量,底层浓度高,表层浓度低,鱼趋利避害[趋利避害 ,成语。]往水体表层富集。于是出现了花白鲢不浮头,反而一些耐低氧的底层鱼浮头的现象。
如果是草鱼和鲤鱼出现上面的现象,那底质出了问题,十有八九都是判断正确的。但如果只是鲫鱼,或是只是鲤鱼出现浮头,或是死亡,那就又要考虑一种因素了。前几天,就这个问题,我都已写过。那就是这些年一至困绕着养殖户的一大难道,疱疹**[疱疹**是一类具有包膜的DNA**,已知有120多种。]病。这几年,发病的特点和规律也是不断的地演变,过去基本可确切的说低于什么温度,或是高于什么温度就不发病了,可现在从目前的情况来说,低温下仍有发病的案例[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假如这样的案例在全国各地频发,那也就不再是个案了,而是成了普遍现象,自然就要重新认识这个疱疹**了。还有过去鳃出血是很明显的,但最近几年发现了很多起案例,鳃出血症状并不明显,但是拿到试验室[试验室是进行各类试验地点的统称,可以是各种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生物等自然科技也可以是人文科学。]一查,却是疱疹**。所以疱疹**在一定时间内,性状的稳定是相对的,从时间维度长远来看,变异却是一定的。像这些感染了疱疹**的鱼,引起了鱼机体内血液的大量流失,必然造成血液中载氧能力的减弱,引起机体缺氧,出现只是鲤鲫浮头,就应当格外引起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