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小绿蟹?小绿蟹能否作为蟹种继续饲养?
所谓小绿蟹就是当年的。一龄幼蟹个体10~35克(每公斤30~100只)就达到性成熟[性成熟(sexual mation) 是个体发育的一个方面。],其形态特征和内部构造和绿蟹相似。如将小绿蟹放入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中,它们几乎不出现挖*现象,也几乎不爬入水中,而是经常在堤埂上的防逃墙基部来回爬动,显得烦燥不安,在一些咸淡水水体中还会出现交配行为。
在长江流域,正常河蟹性腺[性腺主要指男性的**、女性的卵巢。]第二年秋末冬初达到性成熟,于第三年春天开始络逐死亡。一般雌蟹寿命为24个月,雄蟹寿命为22个月。而小绿蟹当年秋末冬初达到性成熟,到春天3~5月即络逐死亡,雌蟹寿命仅12个月左右,雄蟹寿命仅10个月左右。因此,小绿蟹不能作为蟹种继续饲养。
为什么会形成小绿蟹?
根据调查,产生小绿蟹的主要原因是:
(1)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是作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作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过高有效积温高,致使鱼类、爬行类、鸟类性早熟[性早熟是一种以性成熟提前出现为特征的性发育异常。],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已被证实。同样将河蟹蟹苗[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运到珠江流域水体中放流,则它们当年就达性成熟(一般规格为60克左右),参加降河产卵。而将河蟹蟹苗运到北方辽河流域水体中放流,则它们到第三年才达性成熟。可见,有效积温高低影响河蟹的性腺发育。
目前幼蟹培育大多在池塘中进行,蟹种池水面小而浅,在长江流域其夏季水温高达33~35℃,而一般大水面(如湖泊、江河)水温不超过30℃、,由于生长期水温高,其新陈代谢水平高,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加快,当肝脏贮存养分过多时,便向性腺转化,促使性腺快速发育,形成性早熟。
此外,近年来河蟹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亲体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并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苗种的过程。]季节过早,4月初或4月底就可获得蟹苗(这些蟹苗必须用塑料大棚保温才能正常生活,否则在自然条件下因遇低温极易死亡),它们的生长期比自然蟹苗早1个半月至2个月,其当年的有效积温也相对增加,如培育时处理不当,也容易产生小绿蟹。
(2)营养过剩河蟹的性腺重量与肝脏重量成反比。在黄蟹阶段性腺小,肝脏重,肝脏约为卵巢重的20~30倍。当绿蟹阶段进入生殖洄游时,性腺发育迅速,卵巢逐渐接近肝脏重量。当进入交配产卵阶段,卵巢重量已明显超过肝脏。在江河湖泊中生长的河蟹蟹种,其胃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植物性饵料为主,饵料质量差,故生长较慢,肝脏体积小,性腺发育处于停滞状态。而人工培育的池塘蟹种,投饵数量多,质量好,其胃内的食物组成以动物性饵料、精饲料[精饲料又称精料,是相对于粗饲料而言的,是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内含营养成分丰富,粗纤维含量低,可消化养分含量多的一类饲料。]为主,有些单位还添加促长剂、蜕壳素,促进其生长蜕壳。这就使蟹种肝脏体积迅速增大,并加速向性腺转化,以贮存多余的营养物质。于是便出现生长快、个体大的蟹种性腺早熟现象。
(3)环境条件差从目前的调查分析,盐度对产生小绿蟹的影响很大。比如上海崇明县,其长江北支沿岸的池塘水体的盐度(一般为1‰~3‰)比长江南支(主航道)沿岸池塘(纯淡水)高,其东部养殖单位的池水(靠近海)比西部养殖单位的盐度高,因此其小绿蟹的出现频率也是长江北支沿岸的池塘比南支多,东部养殖单位的池塘比西部多。
如何防止产生小绿蟹?
针对小绿蟹形成的原因,采取以下对策:
(1)防止有效积温过高,应采取:
①不必过早培育孵苗。人工繁殖蟹苗放养时间应尽量接近天然蟹苗,最早不要早于5月份。
②增加蟹种池水深,在夏秋季节,蟹种池水深要保持1.2~1.5米,以防止水温过高。
③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植物,如茭白、水稻、水蕹菜、菱等,池埂上种植瓜果,以降低池塘水温。
(2)防止营养过剩,可采取:
①加大仔蟹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将Ⅲ期仔蟹的放养密度由原来l万~2万只/亩增加到5万~8万只/亩。
②前促后控。在幼蟹饲养前期,可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和精饲料,以防止产生懒蟹,中期、后期则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如发现饲养中期幼蟹生长太快,则应少投、甚至不投精饲料,幼蟹以池内种植的水生植物为食。
③控制加水次数。经常换水、注水可促进幼蟹的生长和蜕壳。因此饲养期间不必经常换水、加水(以池塘内种植大量水生植物为前提),一般每半个月加一次水即可。
(3)环境条件差、盐度高,可采取:
①引淡水、排咸水,改善池塘水质。
②改变蟹种经营方式。盐碱地池塘以饲养Ⅲ期仔蟹出售为主,培育一龄蟹种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