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四大疾病的生态防治方法


  一、感冒

  病因[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病因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及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由于水温骤然变化超过±5℃,使正常的生理因素跟不上体外温度的变化,引起黄鳝[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身体皮层渗透不平衡和体液代谢受抑制,体温调节通路闭塞。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时黄鳝皮肤失去原有光泽,严重者呈休克状态。此病多发于夏季。

  防治[防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fáng zhì,译为预防和治疗或预防和治理。]方法:(1)加强水温、水质控制,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时水温温差不超过±5℃。(2)换水时,水应先冲入池中的缓冲坑中,并以细流注入。(3)所换新水,每次不可超过全池老水的1/3,综合状况好时或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水质极度恶化时,可适当多换一些,但注水不可太急。

  二、发烧病

  病因及症状:该病主要是由于人工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大又不及时[及时,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í shí。]换水,致使黄鳝分泌的黏液大量积聚、发酵、释放大量热量而使水量骤升,水中溶氧下降,抑制和破坏了黄鳝的正常代谢而引起黄鳝发病,病鳝表现为离*、神经质窜游、相互缠绕翻滚、体表黏液脱落、头部肿胀、极度不安等。

  防治方法:(1)更换池水,同时进行水体增氧[ ...]。(2)降低放养密度,及时换水。(3)用0.07%浓度的硫酸铜水溶液按每平方米水体5毫升的用量泼洒全池。(4)混养部分泥鳅,以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三、萎缩症

  病因及症状:由于放养密度过大,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不足,小黄鳝受到大黄鳝的压制,长期处于饥饿状态,鳝体萎缩,病鳝体色发黑、消瘦、头大身细。严重时会丧失食欲,最终死亡。

  防治方法:(1)提供充足饵料。(2)严格进行分级饲养。(3)饲料久缺时可降低放养密度。(4)发病早期及时增加新鲜饵料,如蚯蚓、蛆等。

  四、缺氧[缺氧(hypoxia),是指当组织的氧供应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病因及症状:由于鳝池内水体温度较高,各种理化反应加剧而没有及时处理,使水体溶氧下降,造成缺氧。此时黄鳝无法抬头呼吸空气,使机体呼吸功能紊乱、血液载氧能力剧减而导致头脑缺氧。病鳝表现为频繁**于洞外甚至长时间不进洞*,头颈部发生痉挛性颤抖,一般3~7天后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1)严格进行水质测控管理,保持水体的综合缓冲能力。(2)高温季节时,要及时采取增氧、降温等措施,预防疾病发生。(3)发病后要立即换水,同时进行水体增氧。(4)及时捞出麻痹瘫软的病鳝,以减清水体承载负担。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