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乌鳖养殖要点及养殖前景分析


中华乌鳖是一个新的中华鳖品系,原产于太湖流域,为浙江省特有地方品种。野生[野生是一个词组,意思是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而非经人工驯养或培植。]乌鳖十分稀少,在几万只野生鳖中也难得找到一只。经过当地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专家连续五代的选育,其遗传性状基本稳定,并于去年通过了农业部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认定。目前只有江苏和浙江有少量乌鳖苗种供应。

基本特点

乌鳖体形与普通甲鱼相似,典型特征是腹部乌黑,富含黑色素[黑色素是一种生物色素,是酪氨酸或3,4-二羟苯丙氨经过一连串化学反应所形成,动物、植物与原生生物都有这种色素。]。它体表颜色呈黑色,背部有深黑色[《深黑色》是音乐人杨诚俊的第二部音乐专辑,创建于2008年。]斑纹,从吻端到四肢脚爪及鳖尾的腹部全为黑色。野生乌鳖主要摄食小鱼、虾等水生小动物。有些个体在成长中,乌黑体色会随环境稍有改变,呈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花纹。水温降到12度时,乌鳖钻入塘底的淤泥中冬眠,整冬眠期间,乌鳖的新陈代谢极其微弱,只靠体内积累起来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体重要下降15℅左右。

营养和药用价值

乌鳖营养丰富,肌肉氨基酸[氨基酸是羧酸碳**上的氢**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氨基酸分子中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团。]总量、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含量、蛋氨酸含量均较高。乌鳖裙边宽厚、胶质蛋白含量高、脂黄、肌红、无腥味,口感极佳。乌鳖的药用价值也犹为突出:乌鳖富含的黑色素具有稳定的自由基[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指化合物的分子在光热等外界条件下,共价键发生均裂而形成的具有不成对电子的**或基团。],能吸收可见光和紫外光的辐射,具有消除自由基、抗**,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的等功效。乌鳖还富含抗癌物质硒和VB17。乌鳖含血量多,普通甲鱼约15毫升,而乌鳖有30多毫升,其血液载氧能力提高了一倍多,具有良好的抗疲劳保健作用。

养殖要点

乌鳖一般不进行冬棚养殖,养殖周期为2~3年。为了保证品质,一般不采用人工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而是用新鲜小鱼虾进行喂养。较高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2~3只/m2,但乌鳖天性凶猛好动,高的放养密度易咬伤,受伤感染,加上池水恶化,乌鳖易得穿孔病死亡。每隔一至两年必须要进行一次清塘,对池水和底质消毒改良,更换新的泥沙。也可以采用生态放养的方式与鲢、鳙、罗非鱼等进行混养。乌鳖放苗密度为50~60只/亩,只需投喂鱼饲料[鱼饲料,顾名思义就是给鱼喂养的饲料。],不用投喂乌鳖饲料。不能放养有钻泥习性的鲤、鲫鱼类与其混养。

养殖前景

一般5斤小鱼虾或2斤饲料能养出1斤乌鳖,2斤以上达到上市规格。去年5-10克的乌鳖苗价约35-50元,商品乌鳖市场售价超过200元/斤,据悉有些地方每斤售价高达280~300元,养殖利润可观。由于苗种较少,乌鳖养殖规模目前还不大。乌鳖将是今后特种名优水产品市场的一个新亮点。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